我读神学的体验

第47期专题文章—2016年4月号

王福义长老
基督教香港崇真会会长

各位来宾,各位同学,

首先恭贺各位毕业同学,也欢迎新同学加入神学学习的行列。

今天在神学日讲道有些惶恐,我退休后在2007-09年在这里攻读文学硕士(神学研究)(M.A.T.S.)课程,期间曾参加过几次神学日,每次都由名牧或知名学者主讲,这次答应主讲后有些后悔,面对老师和同学,实在有「班门弄斧」之感,不知该讲些甚么。

我决定分享我读神学的一些经验、体会和遭遇。正如院长在欢迎辞所讲:「我为何读神学?上帝在我身上的召命是什么?」

2015神学日王福义长老讲道

我读神学的看法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我年轻的时候,中学到大学毕业约60年70年代初。读神学是一个神圣的选择,代表有主的呼召,全身投入,全职事奉,成为牧者,矢志不渝。当时奉献读神学的大都是中学毕业,年青人,也有少数大学毕业。在夏令会中,见到导师们的严谨态度,认真灵修,满有属灵智慧,我很是佩服。由于感到自己没有清楚听到呼召,也没有他们那种牺牲受苦的心志,我觉得自己不会成为一个神学生。当时神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少数特别蒙召者的专利。

当然也有一些人是当工作不顺利,社会发展似乎迟缓,或是遭到人生重大挫折时,就以「奉献给主」为名,决定离开属世生活,有些「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感觉,当然这是少数。总括来说,读神学不是一个普通的选择,其重要性有如结婚,择定终身,可以说是很大的奥秘。

第二阶段,是在大学毕业后,神学教育开始普及,不少神学院开办神学延伸或校外课程,我就很积极去选修一些课程,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唐佑之博士在浸会神学院开办的旧约智慧书,我是差不多全读了,获益良多。另外是中神的先修班,记得读周永健老师的「出埃及记」功课得了A级,开心至今。原来神学可以应用在教会事奉中,可以协助小组查经班,教主日学,其中教主日学是我读神学课程的最大动力。教学相长,也是成全圣徒的一个途径。

但有趣的是在开教会执事会时,在讨论问题争持不下时,竟然听到「我读过神学,你未读过,所以我的看法正确」。读神学读得多对事物的看法就绝对正确吗?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可能在圣经知识,属灵真理上多读神学的人会占优,但如果他们因此自高自大,以为自己比他人更有能力的话,他们始终会明白,上帝的工作绝对不是靠人的能力,才干和知识,正如撒迦利亚所见的异象,灯台不用人力可以持续发光;所以撒迦利亚书说「不是依靠势力,不是依靠才能,乃是靠我的灵方能成事。」(亚4:6)。

这打破了我对神学的神话想象,开始找寻一个完整的神学课程。有一年,教会每年有一次的神学主日,早一晚,我作了一个祷告,向神承诺,如果神叫我去读神学,会有人邀请我,若有人这样做,我就去读;这是个一厢情愿、被动及有条件的祷告,看看神是否指引我。这是我对神学看法第三阶段的开始。

翌日,前崇基神学院院长卢龙光牧师来教会讲道。讲道前大家在洗手间碰见,正当两人面对墙壁的时候,他以一只自由的手递给我一份文件,说是崇基神学院与Westminster College的一份神学学士报名表,新鲜出炉,是由牛津大学颁授学位。上帝真幽默!

如果没有前一晚的祷告,我一定不理会,因为当时工作很忙,而这课程需要读五年半,如不合格可能要六至七年,每年还要去英国上暑期课程。既然神回应了我的祷告,只好「死死地气」报名,申请在1997年9月开始。

原来神学论文写法和以往我接触的论文稍有不同,开始时常受挫折,差点对自己失去自信,不过在英国制度下读过书的都明白有50分已经不错,70分已是A级。但有位在美国读过书的同学很不习惯,他第一篇论文好像得到53分,他不服气,写很多电邮要追回他的47分,因为他在美国大都90多分或A+,结果很出人意表,他第二份功课竟是47分,两份加起来正好100分。教授也很幽默。

五年多的课程包罗万有,所派发的参考资料十分有用,但也要借或买参考书;功课不少,每每做到深夜,旁边的邻居见我天天到凌晨二三点钟才睡,以为我是全职炒股,晚上在苏黎世,伦敦,纽约股巿搏杀。

不过总算是坚持下来了,还有两篇论文考核,另外是限时在家中的考试(take home examination),皆不许看书,我的儿子说,只有读神学的,才会这样诚实。五年的操练对写文章有些帮助,其中我获益最大的一科是环境神学(Environmental Theology),因为这科与我的工作有关,我也特别用心去找参考书,毕业论文也以此为题,至今受益。

五年间也有不少「虾碌亅事件,当死线已到,却交不了功课要找借口,有一次我的远房叔叔去世,也成为我的迟交功课的原因,要劳烦教授来安慰我,真不好意思。我一位做护士长的同学知道后,她说:「你早说呀,我的医院日日都有好多人死!」。我开玩笑指她不明白,同一个借口,不可重复使用。

五年半的时间过去了,毕业时只剩下约三分之一的同学。

这个课程,减低了我对神学的神秘感,原来神学不只令我把圣经来回细读,也有很多实用价值,影响人的生活和行动,例如解放神学,礼仪,宣教,环保和贫穷等问题都是与信仰息息相关。但是这个课程没有触及中国教会,而我对中国教会情况又不了解,在教会层面有很多机会与中国教会人士来往,因而产生再读文学硕士(神学研究)课程的想法。

我提早两年从政府工作岗位退下,2007 年9 月,不用返工,就去返学。主要在崇基神学院攻读文学硕士(神学研究),专修中国教会课程也旁听其他。以邢院长的课程为骨干,还有温教授,叶教授,龚教授的课,我的重心在中国教会和历史,也旁及圣经和环保神学。

用全时间读部分时间的课程是种享受。与不同行业的同学交流更是难得。修读神学现在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基督徒必须考虑的进修课程,不论任何行业,多读神学可增广视野,知识,对在行业方面会有美好的见证。我认识一班从事环保的基督徒,他们不少修读神学,在专业上有更美好的见证。神学教育已经普及化了。

牛津的课程引人入胜,有如指示牌;但离「登堂入室」还有一段距离;而崇基神学研究课程则可登入一两个「室」。令我对中国教会和环保神学有进一步认识。在修读旧约课程时的功课,我研究土地神学;在中国文化课程中,我研究中国哲学的环境观;在全球化(Glocalization)课程中,我研究神学与气候变化;在神学思想方面,我看了部分巴特(Karl Barth)与士莱马赫(Schleiermacher)的著作;这些看来无关的课程,在后来我去瑞土巴塞尔(Basel),参观了巴特的书房,又在德国遇到研究士莱马赫的末世论的牧师,原来昔日认为关系不大的东西有一天会在我的人生再次出现,而变得有用。这些看似独立的科目,在实际事奉及工作中,有时竟会融洽在一起,大有各科互相效力的感觉;各科有如肢体,彼此相辅相成。

面对各位著作等身的神学院老师们来说,这些都是「小儿科」,但当我的孙儿出世后,发现原来「小儿科」很重要。当然教会需要全职工人和专业神学教师。如果信徒都具有神学训练,在事奉和工作岗位上会有更美好的见证。有些在社会和专业方面得到认同的基督徒,修读神学对他们的专业和事奉都有益处,他们会在专业方面有巨大的贡献,可以又神圣又高大,真是 “Holy High”(好厉害)。大家把生命与主联合,如葡萄树和枝子,必定令教会兴旺,建立基督的身体。

我读神学的看法可有下列总结:

第一阶段,神学是高不可攀,只可远观,有神秘感,神学生是特殊人士,仿如与世隔离,只有周末出山才有机会相见。

第二阶段,神学是业余,散装和实用的,校外课程即买即用,在教会事奉上有实际功能。

第三阶段,读神学是令人兴奋的,可登堂入室,了解信仰的原委,思考教会的立场,明白职场上的见证,体验人生的路程。奉劝各位同学,把握学习机会,专心静心作好课题,学习的过程,正如院长所讲是对自我,对信仰传统及对教会使命的反思、拆毁、重建的过程;同时也会保留一种美丽的回忆。读神学更不可自夸,自以为有才干,有能力,反而要更加谦卑,有主的样式,服事教会,贡献社群。

在此我感谢上帝给我修读神学的机会,也感激各位老师的用心教导。

愿主赐福大家。

(主题文章为崇基学院神学院神学日感恩崇拜庆典之讲章,2015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