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走最后一程——孙岩 ('14 BD; '16 MMin)

第72期校友专访——2022年6月号

过去两年,本院连续收到来自澳门的捐款,捐款人对本院毕业生孙岩在澳门镜湖医院康宁中心的院牧工作留下深刻印象,也欣赏其热诚和专业态度,希望支持神学教育,以致继续栽培有如孙岩一样的神学生,毕业后能成为院牧服务社会。

长期病患者

孙岩来自内地,在北京信主,于香港读神学,现受聘于澳门医疗事工协会,获派驻澳门镜湖医院康宁中心任院牧。她在北京读大学期间患上溃疡性结肠炎,动辄肚子痛,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便血症状。作为一个长期病患者,她深明患上病症对人身体和心灵方面的折磨。不一样的身体状况,令孙岩一路走来,路途也很不一样。黑龙江长大的她,在北京工作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获朋友邀请到其家中作客,抱着联谊的心态,孙岩去了聚会。席中被问及是否相信世界上有上帝,她这样回答:「人太有限,或许这个世界真有上帝也不奇怪,只是我不知道祂是谁。」究竟与这样的疾病同行,自己的生命有何意义呢?听说每人出生后都有个小天使跟着?带着这许多的问题,她参加了教会团契希望找到答案。一年后,她领受了洗礼,在教会留了下来,希望替自己的生命找到意义的同时,也透过传福音领别人也找到生命的意义。

与前院长卢龙光牧师摄于2016年神学日庆典
与前院长卢龙光牧师摄于2016年神学日庆典
入读崇基神学院

孙岩未洗礼已经立定心志要读神学,洗礼一年后,她就把工作辞掉,在教会做义工,伺机读神学,闲时便看书自修。由于在国内申请读神学具相关规定和限制,令她非常苦恼。两年申请读神学失败之后,她决定去找工作,但一直没能成功,即使是最普通的工作也未能获聘,她笑言这好像是自己和上帝的角力。那个时候,刚巧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举办了内地交流团。机缘巧合之下,她的牧师把她引荐给当时的神学院院长卢龙光牧师,上帝的道路总是好过人的道路,终于在两年的等待之后,她排除万难入读神学院。

很多人读神学院后均表示信仰会遭拆毁再重建,这一点对孙岩影响甚少。「我信主时间短,在教会接受教导相对其他神学生也较短,但这却令我避过了所谓的信仰冲击,也没有所谓的拆毁和重建。」她笑着道出原委,并指出真正令她差点打退堂鼓的竟然是语言不通。北方长大的她,逃过了信仰冲击,却避不过语言不通为她带来的不便。一收到入学通知,她已经立即布署好在内地学广东话,但毕竟学习语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广东话也有广州和香港口音的分别,而且香港人的语速惊人,再加上很多神学的专有名词,她真是有苦自己知。「不是中文大学吗?为何所有书籍都是英文的?」她当时大惑不解。在香港的第一堂课,迟了抵达课室,课堂已经开始,因不欲打扰同学,于是她坐在门口,隔墙听课,门内传来广东话解说,夹杂了英语辅助,教的却是希腊文,三种陌生的语言,令孙岩人在他乡,倍感孤单。「我当时真的想立即离开!」语言不通,再加上身体的状态,她想离开的不单单是这一课堂,更是希望能尽快离开香港。

在听到黄根春老师分享其在德国读书的经历之后,她选择「再给上帝一次机会」,这一给就是五年;她感谢身边的老师们令她能慢慢适应香港的生活。现时已成为本院教授的叶汉浩老师当年仍是助教身份,常常担当内地同学的翻译;白德培牧师的教会历史课,同时也就是她的英语课,孙岩笑说,修完白牧师的课,英语也不知不觉地进步了;而上卢龙光牧师的课就像是在听讲道,连灵性都得到滋养;关瑞文老师的帮助和指导、陈龙斌老师的幽默课堂、伍渭文牧师为学生烹调的创新菜式、龚立人老师艰深得令人有点迷茫的的课堂、温伟耀老师对内地同学的关爱等等,都令她在艰难的日子,一步又一步地完成神学课程,更一步一步地找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

圣公会(澳门)圣马可堂镜湖医院大堂报佳音
圣公会(澳门)圣马可堂镜湖医院大堂报佳音
院牧之路

「在香港读书时,听说北京的一位好姊妹患了癌症,当时我正在准备希伯来文考试,虽然很想打电话关心她,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及如何说才能安慰好姊妹,想着想着便决定先把试考完再算;然而,过了两三个星期,北京的朋友来电通知好姊妹已经安返天家。」当时在宿舍的孙岩即时崩溃,自责之余反问自己读神学的目的,就算取得佳绩,却未能及时为苦难之中的朋友伸出援手,谈什么传福音和服侍人。带着这份遗憾和伤感,她在临床牧关教育 (CPE) 的训练上格外用心,希望日后可以学以致用,学懂怎样向病人表示适切关心。在受训期间,她获导师赏识和同侪的鼓励,认为其可以继续进深学习,令她犹如打了一支强心针,更为她的前路指引了一个方向。

可惜,占中事件后,内地和香港的关系紧张,她也因内地对海外受训神学生就业形式有新安排而暂时未能以传道人的身份继续在内地事奉。2016年学年快要结束之际,她前路茫茫。然而,孙岩笑言上帝总有预备,只是每次上帝都要在最后一刻「出手」。在结业崇拜的晚上,她收到澳门医疗事工协会的电话,后更成为了康宁中心的院牧。

康宁中心是专门为晚期癌症病患提供纾缓治疗及临终服务的地方,目的是尽量减轻患者因疾病而带来的症状,让患者能顺其自然、有尊严和舒适地渡过人生最后历程。一眨眼,孙岩已经在日日都要面对死亡的癌症纾缓病房工作了六年。「从信仰的角度来看,我相信苦难是有意思及有意义的;如何能够从苦难之中看见意义,是临终病房院牧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孙岩表示院牧是以自己的生命来陪伴病患者走人生最后一程,他们当中有年老的,有年青的;有儿孙满堂的,也有独居的;有来自国民党的前党员,也有曾当红色娘子军的;但面对死亡,病患者如何看待生命、如何数算剩下的日子,如何面对未知的恐惧,如何接受死亡皆成为他们的共同功课。

与镜湖医院康宁中心同事
与镜湖医院康宁中心同事

曾有一个末期肝癌女患者走到最后一程,无法出席女儿数月后的婚礼。孙岩于是与医护们一起,预先为她在病房举办了简单的敬茶环节;她又联络了一对教会的夫妇为患者化妆和恤发,帮她预先录制了对女儿的祝福和叮咛。婚礼当日,孙岩在出席病患者女儿的婚礼时,便同时也送上一份最珍贵的礼物。患者也录制了在其追思礼拜中播放的短片,在丧礼播放录影时,很多参加者都透过录影见证了她的勇敢和面对死亡的态度。看见患者的心愿达成,家人也能够明白逝者的心意与关爱,孙岩感到心满意足。

虽然每天在病房经历生命的离逝,但孙岩透露有时也会感到振奋和鼓舞。「有一位九十多岁的伯伯,他在中心住了约九个月后出院,然后在一两年后,才再次回到中心。这代表了纾缓治疗的成效,病人在症状控制良好的情况下,生活质素和生存年期都是可以得到提升的。」

孙岩衷心希望自己的陪伴,能给病患者的最后一程带来一点温暖、给家人带来一点安慰。而这些温暖和安慰,她强调是从母校的经历而来。纵使看似已毕业离校,但孙岩特别感谢崇基神学院五星级售后服务一直伴随在身边,成为她在陌生的他乡坚持服侍的重要补给。

「虽说我在陪病人走最后一程,但沿途其实得到最多的那个人是我,特别是面对死亡的时刻,它其实是在不断的提醒着我,耶稣的坟墓不是终局,上帝对永生的应许才是我们的终极盼望。」

(访问、撰稿:李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