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工厂!」——潘玉娟(‘91 BD; ‘11 MTheol)

第67期校友专访——2021年3月号

潘玉娟牧师,曾任循道卫理联合教会香港堂主任牧师,刚于2020年9月退休;最怕读书的她,于夜校以七年时间半工读完成中学课程,后分别在路德会协同神学院完成神学学士(1984)和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完成神道学学士(1991)和神学硕士(2011)学位;她亦曾于2004年前往美国波士顿Andover Newton Theological School进修;心愿成为护士的她,竟在工厂车衣间成为首屈一指的女工;曾于不同机构实习,也分别在循道卫理联合教会属下兴华布道所、鸭脷洲堂、观塘堂、将军澳堂、爱华村堂和香港堂等任牧职;八十年代初,父母一个月内相继去世,她一路走来的辛酸不为人知。

1980年,年青的潘玉娟于爱华村担任中心文员工作,性格开朗的她很快已和同工打成一片。
1980年,年青的潘玉娟于爱华村担任中心文员工作,性格开朗的她很快已和同工打成一片。
「情愿上班也不愿洗碗!」

在柴湾爱华村长大的潘玉娟压根儿不爱读书,成长于草根家庭,姐姐们自小出外谋生帮补家计。故此,姐姐们都期望妹妹至少能完成中学阶段。潘玉娟直言自己没有读书天份,内心羡慕姐姐们能外出打工,在家则不用分担家务。结果,小学未毕业的她便开始兼职,一考完升中试,更立即到玩具厂等地方打工,可惜她却发现打工并没有为她免除洗碗的差事,最后还是落在年纪最小的她手中。「那年代可是没有厨房的,只能蹲在门口洗碗,还得去挑水洗呢。」潘牧师苦笑着说。

当时,工厂里有些工友在读夜校。她灵机一触:「若去读书,下班后就不须回家洗碗!」于是,她立刻赶去报名,令姐姐们大惑不解,一个如此惧怕读书的人竟然「转死性」。潘玉娟却暗喜:「既不用洗碗,家人又会多留点饭菜!」半工读的工厂妹生涯一晃就七年,她辗转到过玩具厂、电子厂;由包装货品或缝纫车衣等大小生产工序,她皆能手到拿来。

在崇基神学院读书的日子,潘玉娟指郭佩兰老师(前排左一)对她影响至深,开阔了她的眼界。
在崇基神学院读书的日子,潘玉娟指郭佩兰老师(前排左一)对她影响至深,开阔了她的眼界。
「难道我要这样过一辈子?」

工厂工种刻板至极,日薪只得十来元;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常常塞车,惟有选择早上五点多起床,由柴湾爱华村步行至西湾河码头(即今天的筲箕湾河码硕)乘船,再步行二十分钟到观塘制衣厂,准时八点正开始工作,黄昏六点下班,为得勤工奖从不迟到;为赶上七点的夜校,下班后必须赶上六点十分的船。所以,她一下班就狂奔到观塘码头,六点半便到北角;为免塞车,她只会步行至铜锣湾的天后庙道上学,沿途只买个面包裹腹;上课至十点,再乘搭巴士回柴湾,十一点才踏入家门吃晚饭,翌日五点又起床上班。这般非人的生活过了约五年,胃和十二指肠都熬不住,潘玉娟却仍是坚持下来了,完成了中学课程。

「为何夜校就没有校车?」

潘玉娟的脑子从不闲着,放学等车也令她忽发奇想:「日校有校车,为何夜校就没有呢?」看见不少同学须由铜锣湾搭车回筲箕湾及柴湾,她便发起组织一条校巴路线,收集学生的资料并安排路线和车站,又自行联络旅游巴公司,建议了每月的车费,并在学校通告栏上招募;有兴趣的同学们都去联络她,由一辆校巴路线,到后来每晚都有三四辆旅游巴士接送放学的同学,等候时间大大缩减。

潘牧师在神学硕士毕业时,与影响她极深的卢龙光牧师合影。
潘牧师在神学硕士毕业时,与影响她极深的卢龙光牧师合影。
「祂有什么使命要托付予我?」

因父亲身患肺癌和母亲亦有糖尿病,经常往返医院,所以,潘玉娟一直希望投身护士这份有意义的工作。殊不知,1978年,卢龙光牧师获派到她所在的循道卫理联合教会爱华村堂,改变了她的志向,也改变了她的一生。「卢牧师对我的影响很大,记得他闲来常邀请我和宋宝琴到他办公室和家里聊天。他曾问为何上帝把我们放在工厂区?祂有什么使命要托付?教会又可有什么可为工友作?」在牧者的推动下,爱华村堂很快便开始了三项事工,包括:学生福音工作,工友福音工作和社区福音工作,潘玉娟当然积极参与其中。然而,卢牧师的「上帝把你放在工厂,到底有什么心意」,这句话一直萦绕在她的脑海中。

1979年8月,卢牧师推荐她任职教会中一份月薪八百多元,有关社会服务的文员工作,薪金低得令当时已于工厂成为王牌女工,领月薪三千多元的潘玉娟心里一沉。「上主总是奇妙的,妈妈竟然没有因为薪金低而阻止我做这份工作,厂长又因要挽留我,而提出收入可观的兼职方式,令我既可服侍上主,也可维持一定的入息。」潘玉娟不得不惊叹上主在她身上的作为。于是,她上午继续于工厂缝半天皮衣,下午至晚上就在教会工作。

神道学学士毕业之日,五位姐姐一同道贺,潘玉娟逹成了姐姐们的心志,不负姐姐们对她的厚望。
神道学学士毕业之日,五位姐姐一同道贺,潘玉娟逹成了姐姐们的心志,不负姐姐们对她的厚望。
「天天吃八粒Panadol!」

1980年年初,父母相继离世,潘玉娟顿失双亲,惊觉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及不堪一击,实应好好把握。办完丧事后,潘玉娟积极回应上主在她身上的计划,她报读数间神学院,最后获路德会协同神学院破例取录,读神学的日子,她一星期三晚在兴华布道所的劳工教育中心兼职,专门负责工友的福音工作。

英文底子弱,面对神学院外籍教授满口英文,潘玉娟真的有苦自己知。「也不知听懂了多少成,天天吃八粒Panadol;很吃力、很艰苦地撑过了四年。」毕业后,潘玉娟最终回到母堂任职宣教师,1988年入读崇基学院神学院再以三年时间完成神道学学士课程。「别人看书只需要三小时,我却需要六小时才能看得懂。」她咬实牙关,决心比其他同学花更多精神和努力,最终,于1991年毕业。

2004年,她前往美国波士顿Andover Newton Theological School 进修,认识了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
2004年,她前往美国波士顿Andover Newton Theological School 进修,认识了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
「这正是他们最需要安慰的时候!」

潘玉娟看重牧师的职分,也很喜欢牧养工作。「待人真诚是基本要素,其次必须具怜悯之心,不独善其身,能和人结连。」她坦言爱与人同行。「攻读首个神学学位的时候,我进修辅导就是希望能具体地应用到事奉上。」父母离世使潘玉娟更能明白骤失家人的徬徨和痛苦,故此也更懂得关怀亲人去世或住院的教友,愿意花时间陪伴他们走过人生的低谷。「这是作为牧师的工作和使命。教友的家人病危或去世,无论何时何地,我一定尽力赶往,因这正是他们最需要我们安慰的时候。」

王泽堂牧师(‘09 MDiv)(潘牧师丈夫)(左)曾表示,九十年代为循道卫理联合教会鸭脷洲堂的平信徒领䄂,常与获派该堂的潘牧师合作,被她事奉的态度所吸引;后更受她影响,在儿子(中)小学五年级时攻读神学。
王泽堂牧师(‘09 MDiv)(潘牧师丈夫)(左)曾表示,九十年代为循道卫理联合教会鸭脷洲堂的平信徒领䄂,常与获派该堂的潘牧师合作,被她事奉的态度所吸引;后更受她影响,在儿子(中)小学五年级时攻读神学。
「若教会需要我,我随时在!」

去年9月,潘玉娟退下火线。被问及仍有能力,为何不申请延期退休?她指出循道卫理联合教会有完善的退休制度,「如果教会有需要,牧师可以把退休时间延期。但大前题必须是「教会需要」,而不是我的「个人需要」。」潘玉娟提及自己在崇基学院神学院的一篇论文,文中提及教会需有完善的体制,但领袖也必须要放下自己的权力欲,这样,教会才可健康成长。「何况,若教会有需要,我随时在!」

后记:

邀约访问后的多个月,和潘牧师的联络大概没有中断过;每月定期收到她给弟兄姊妹的牧函;每天收到她的经文默想分享;不时收到她为所关爱的教友的病情更新和代祷信息;她更组织大家在疫情中制作影片支持在病榻中的弟兄。

(访问、撰稿:李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