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学习旅程:在亚柯废丘的「全然考古」

第61期专题文章——2019年9月号

陈南芬(本院副教授)
译者:许宝莹(DTheol)

2019年6月30日,我与学生一行七人参加了Total Archaeology在以色列的亚柯废丘(Tel Akko)。除了我们,这考古团队成员也包括Penn State University和Claremont Graduate School的学生、研究员和教授。我们借用了该地一间海军学院Nautical College作为我们住宿及上课的地方。

我曾教过有关考古学这课题,但都只从我在书本中所学到有限的资料作教材。在课堂中,我通常会概论式的介绍考古学一些基本的内容,从而指出考古的重要发现是如何在理论上及实事上影响我们理解希伯来圣经的起源、历史、背景和文化,以及有关古以色列在古代近东这较大环境中的位置。我曾经走访过一些考古遗址,对考古的工作也略知一二,但从未亲身参与考古挖掘工作。这次行程弥合了我对考古学的认知及体验的差距,其中令我最感到珍贵的是,我不是独自一人去学习,而是与六位学生一起从头开始学习甚么是“Total Archaeology”。我们去遗址学习清除尘埃及挖掘工作,又学习清洗已掘出来的陶器,我们边学边做,因为在场的督导员会给我们详细的解说及指导。因著是团队学习,便可以彼此分享我们在过程中学到的。透过挖掘,我们可以接触到被揭示的古代世界。这种新体验令我们无不感到惊叹与雀跃。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逗留在猛烈阳光的天气(平均摄氏35度)下的户外学习,而且全身都沾满尘埃。这真是另类的教室安排,是我们意料之外的!

「全然考古」

上述提及其他院校的学生,都正在修读考古学本科课程。因此,每天的日程除了参与挖掘,也会在当天下午举行讲座及一些工作坊,而学生是按他们所选择学习的单元出席活动。由于我们的团队只参加项目的第一周,我们只能出席这周举行的讲座、研讨会以及实地考察,而讲座内容都较为概论式的,主要是帮助我们了解亚柯这城的历史和它的背景,以及这区考古工作的现况并将来的愿景。

Prof. Ann Killebrew在第一堂讲座中曾说:「考古学是对人类的一种庆典。」她继而解释考古关注的,是今日我们这些挖掘者是如何与历史和早期文明中并参与他们的文明中。

与此同时,考古学的范围不仅仅是挖掘古代陶瓷文物、小雕像和铭文而已,也包括其他科学,如:考古冶金学(archaeometallurgy;即研究人类如何在早期文明中使用金属)、考古动物学(archaezoology;即研究考古遗址的背景下的动物)和考古植物学(archaeobotany;即研究植物以及它们如何在考古遗址的背景下与其他生物共存)。[1]此外,也涉及其他重要科学,例如:地理物理科学(geophysical sciences),陶瓷和陶器分析,立体照片成像(3-Dimensional photo-imaging)等。亚柯废丘的考古与其他考古项目最大分别之处在于它是承诺“Total Archaeology”「全然考古」,也就是指它的任务就是保存及发展社区。

无可否认,挖掘本质上具有破坏性。当我们耙过一层一层经历数个世纪的土层,必然避不过扰乱了、甚至摧毁了那些栖息于这些土壤里的生物,拆毁了牠们的家园。在拆毁中要践行保存工作,则需要心思。每年当一群学生在废丘中进行挖掘时,他们需要与当地社区合作,保护亚柯旧城一带的建筑物。其中有部分建筑物属于十字军时期兴建的,而大部分的建筑物都在十八世纪由土耳其人所建或重建的。这座古老的城市于2001年被UNESCO宣布为世界遗产。在当地人的带领下,学生们便开展一些项目,例如:将古旧石头之间那些已剥落的旧灰泥【或:旧砂砾】重新修补,以巩固石墙。这就是“Total Archaeology”「全然考古」所指保存文物的工作。

在另一个讲座中,亚柯当地一位社会工作者Ory Rosin介绍了亚柯这城的社会结构,指出这地区出存在著宗教之间及民族之间的张力,而「全然考古」致力于与当地社区建立联系。它会透过一些考古项目帮助及鼓励社区学习如何彼此尊重并和谐地生活。为致力于联系当地的社群,他们邀请当地的居民参与部分挖掘工作。「全然考古」亦不时向社区更新挖掘进度。这样,就能够与当地的人共享项目,而开放式的沟通是最能保持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及诚信。因此,学生是会参与一些社区建设或外展项目。换言之,正如Ann Killebrew之前所言,「全然考古」是对过去和现在的人类的一种庆典,参与者彼此会产生互动。由于挖掘过程会带著破坏性,所策划项目上是非常灵活,策划者会运用一切方法、一切创意的方式,而同时亦得到当地有关的政府部门所允许的形式,务要聚焦于将人类的过去来创建现在。

为何在亚柯?

「亚柯」在希伯来圣经只出现一次,记载在士师记一章31节:「亚设并没有驱逐出亚柯(Acco)的居民,或西顿(Sidon)的居民,或亚黑拉(Ahlab)、亚革悉(Achzib),黑巴(Helbah)和利合(Aphik;或Rehob)的居民。」经文清楚指出亚柯从来都不是以色列的一部分。在圣经时期,它是被腓尼基人占据。从这角度看,亚柯某程度与希伯来圣经是没有直接关系的;然而,当我们著眼认识地中海以东一带地区,亚柯的重要性是不能轻忽的,特别在圣经时期。

早于公元前三千年,亚柯已有人居住,达几个世纪,之后又曾被弃置有一段时间,但有记载指出自从青铜时代中期(约公元前2000年)起,它一直都有居民。虽然它与古代以色列的关系不大,从数份铭文及数份著名的古代近东抄本却有提及亚柯这名字,其中有:Ebla texts(约公元前二十五世纪)、以亚甲文的楔形文字写成的Amarna Letters(公元前十四世纪),以及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一些信件。在以色列这名仍未出现于地中海以东的地图之前,亚柯已发展成沿海一个重要的港口。首先发现亚柯废丘的,是二十世纪70年代的考古家Moshe Dothan及他的团队,从废丘的挖掘,他证实了亚柯是一个繁荣且重要的港口。

Prof. Michal Artzy解释说,该港口最初位于现正挖掘的亚柯废丘的郊区位置。然而,由于Na’aman河岸曾被淹没和侵蚀,河岸线由该城废丘的遗址移到现时的海湾地区,就是现称为「旧城」的位置。这事可能发生于公元前三世纪。[2]亚柯废丘及其附近郊区,曾企划成农业区,而所称为亚柯的位置则移至湾区,那一带地区兴建了堡垒及一些建筑物。从亚柯废丘挖掘出来的文物支持以上论点。

最近Killebrew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四世纪地层上发现大量铁渣,经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了炼制金属,特别是铁,是当时的主要工业之一。在她的研究中,她追溯到今日的Ajloun是铁矿石的起源地,它位于约旦。[3]这些发现告诉我们很多关于我们的希伯来圣经所属的古代世界的文明的一些资料。

Akko, Akka, or Acre?

或许会发现,今日对这地区的名称有不同的拼写,其实自古以来都是如此。这文章一直都以“Akko”称这地区,现在此作解释。从这地区整个历史发展看,它的名字是以各种方式拼写,但通常保留其喉音字母(gutteral)为它的第一个字母,而接著的字母是“kaph”,因此,在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文本中会出现Akka、Akko、Aka这些字。[4]

在希腊统治时代,它被命名为多利买(参徒21:7;保罗曾探访此地),它当时显然称为“Ace-Ptolemais”,后来改称为“Antioch in Ptolemais”。曾在该地区发现公元前一世纪中期的硬币,其上铸了“AKH”字样。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是,“Ak-”这字头一直都被使用,直至罗马时期为止,因为他们将其改名为“Germanica”。[5]

直到公元七世纪,当阿拉伯人征服了亚柯,其原名“Akka”才得以恢复。于十二世纪期间,十字军首先从穆斯林手中夺取这座城,并将其作为他们基地。他们为了纪念耶路撒冷的一个慈善机构“Hospitalier of Saint John”,便将亚柯改名“Saint Jean d’Acre”。1187年,萨拉丁(Saladin)击败十字军,亚柯被攻陷,使这城变成废墟约450年之久。从相关的文本可以清楚看见,在十字军时期当提及这城,它有两种写法,当以西化版本的写法,是“Acre”,而其亚拉伯版本的写法则是“Akka”。直至今天,这种现像仍存在。

然而,当M.E.G. Rey描述1889年的十字军,他指出亚柯废丘曾被命名为“Tell of Foukhar”,意思是「陶片[或粘土]的废丘」。[6]Moshe Dothan亦取用了这个名字。今天当地人把它称为「拿破仑山」(Napoleon’s Hill)或「拿破仑废丘」(Tel Napoleon),因为他们误认了一件历史事件,相信在1799年拿破仑的军队曾在废丘位置攻陷这城。今天这废丘上竖立了拿破仑的金属肖像。不过,考古学家依然使用“Tel Akko”,他们是根据十八世纪的地图所使用的名词,并以此作参考用词。Rey亦有提及过这地图。因著追随今天的考古学家所用的词,本文章亦称这废丘为“Tel Akko”。

Footnotes

  1. ^ 浏览更多资讯,可以到http://www.telakko.com网站。
  2. ^ Martha Risser, “What’s in a Name?” Complutum 26.1 (2015): 205–12.
  3. ^ Cherie Winner, “Forging History: Archaeologists Recreate an Iron Age Smithy in Northern Israel,” Penn StateNews (Pennsylvania), published 20th May, 2019.
  4. ^ Risser, 207.
  5. ^ Arie Kindler, “Akko: A City of Many Names,”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231 (1978 Oct): 51–55.
  6. ^ Risser, 210. Cf. 211 有关名字的起源的理论,来自以下两篇文章:1. “Topographie De La Ville D’acre au XIII Siècle,” Société Nationale des Antiquaires de France XXXIX (1878): 115–45; 2. “Supplement: L’étude sur la topographie de la Ville d’Acre au XIIIè siècle,” Mémoires de la Société Nationale des Antiquaires de France XLIX (1889):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