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堂會的身份、掙扎與增長

教牧事工部副刊 第十九期 2011年8月

以下是一次訪問的內容,人物簡稱如下:
李:李耀全牧師
梁:梁金華牧師(基督教香港崇真會沙田堂)
丁:丁少霞牧師(基督教香港崇真會粉嶺海聯堂)

李:很多謝金華和少霞抽空接受訪問!先問金華,你認為中小型堂會是怎樣定義?

梁:大約100至300人左右。

李:人數可以是一個指標,但另一方面是堂會對自我身份認同的問題。

梁:我也感到一般教會彷彿認為有多少人聚會便顯示了負責教牧的成功與否。但其實堂會選擇服侍的對象、座落的地點等因素都會限制著堂會的發展和聚會人數。早前與幾位教會執事檢討過教會的發展,得出的結論是我教會座落於一個超過35年的公共屋邨,相比市中心及鄰近屋邨是人口最老化,經濟能力最弱,且知識水平最低的,教會不可能發展得很快。

李:明白,即使有人想返教會也可能不會選擇這些堂會。

丁:我在服侍細堂會時並沒有感到身份的掙扎,因為小型堂會也有獨特的優勢!我認為不用理會人數多寡,只求健康增長,盡力去傳福音!

李:很重要的是清楚知道服侍的對象群體。其實以堂會的人數來決定是否中小型,顯示了不同的價值觀。

丁:我認為小型教會的增長是極其困難的!因為大型堂會的資源相當足夠,有時候不需要做甚麼外展工作,自然會吸引人進入。

李:會友的流失又怎樣?

梁:第一就是我們學校的小學生信主,升中後便返中學那間教會;第二就是家長很多是新移民或是單親的。起初他們信主返教會,但當他們找到工作要為口奔馳時,禮拜日大多不能返教會,便慢慢流失了。到了暑假,又會有一大批人回鄉,聚會人數明顯大減。與大教會不同的是人數較不穩定,事工較難開展。

李:除了會友,教會同工又怎樣呢?有否有選擇去大堂會事奉的傾向?

丁:絕對有。早前我的教會在聘請同工時遇上很大困難,有時候連神學生也不願意來這裏實習,因為怕學不到東西。我曾經歷過一段人手真空時期,感到非常失望和沮喪。我想這與神學院教導學生怎樣實習和選擇教會有些關係。

梁:我認為在小型堂會事奉會經歷更多,其實不同堂會也有可學習的地方。

李:讓我們思想一下中小型堂會有甚麼拓展策略。以我所知,少霞那堂會有開辦自修室,可否與我們分享一下?

丁:我深信教會發展最重要的是青少年事工,因為增長能力較快也更容易見到果效。最初我們到學校開辦團契,做了幾年便停止了。在學校辦青少年事工有一定的困難,原因是有些由宗派教會開辦的學校未必讓其他教會進入;又有一些沒有宗教背景的學校亦未必歡迎教會進入。接著我們便開設自修室這途徑來接觸青少年,成為了我們堂會的主要服侍對象。現在更開展了不同的活動和興趣班,如:結他班、話劇班、導修小組、會話班等,藉此吸引更多年青人到教會來。雖然只發展了3個月,但卻已吸引了約60名新朋友。

李:那麼金華的教會又有甚麼增長方法呢?

梁:主要因為教會位於學校內,小學生是最大的人數來源,我們都很盡力做小學生工作,如:早會、午會、聖誕營,還有兒童主日學等。當他們升上中學時,教會便設立中學生團契。到了會友都成家立室時,近年我們便開始發展一些家長工作。教會現在的領導階層就是從前的小學生,一直在教會成長,建立了歸屬感。所以做學生工作是我教會的強項。近年我們亦舉辦嘉年華會,藉此讓社區對教會有多一點認識。

丁:我也很認同,在崇真會沙田堂服侍的頭十年,最重要是知道服待對象是小學生,但問題是他們長大後會離開學校。當時主要是希望他們升中時仍能把他們留住,專心持定着這個方向,其他事工也不做。經過六至八年,便發展出幾個中學生團契。

李:總括而言,希望在這裏能帶出一些中小型堂會的發展路向,很多謝你們的真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