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院長報告

蒙上主保守,本院走過了充滿挑戰的2018—2019學年,同時迎向更大挑戰的2019—2020學年。在此謹向各位報告過去一年各方面的情況,並展望未來的發展。

(一)新同學

我們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迎來一眾蒙召到本院進修神學的新同學。本年度取錄了77名新生,其中修讀學位課程的新同學共75名(其中BA 1名,BD 8名,MDiv 13名,MA(Christian Studies)40名,MTheol 10名及DTheol 3名)。此外,中大研究院宗教學部亦有1名從事基督教研究的哲學博士生願意加入本院的大家庭。與英國Anglia Ruskin University聯同劍橋神學聯盟合辦學位本年有1名新生。在眾多新生中,有10位來自中國內地,1位來自台灣,1位來自澳門,而本港同學分別來自30多個宗派及60多個堂會。(新生入學感言請參閱《點燈集》)。此外,新推出的基督教思想及實踐文憑、證書課程全年收生,本年共錄取文憑新生12人、證書新生6人,共18人。

(二)畢業生

今年我們有72位學位課程畢業生及19位文憑課程畢業生,他們的畢業感言請參閱《燃燈集》,願上帝帶領他們的前路。盼望校友繼續記念母院的發展及需要,切切為我們禱告。

(三)新教職員、訪問學人與客座教授

自2019年8月15日起,黃慧賢教授受聘為本院助理教授,主要教授婦女神學及宣教相關科目。我們每年皆邀請本港或海外的學者作客座教授。本年客座副教授和客座助理教授有伍渭文牧師、任志強博士、由美國長老會差會差派的韓裔老師梁明浩教授、畢業於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王曉靜博士和畢業於德國杜平根大學(Eberhard Karls Universität Tübingen)的任卓賢博士。上學期我們有來自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的謝志斌教授和台灣玉山神學院宗教系的陳文珊博士,下學期我們有來自美國加州宣道會灣東堂的陳榮超牧師和美國弗吉尼亞神學院(Virginia Theological Seminary)的葉約翰教授。這不但使我們的神學反思能與國際接軌,並且與眾來自海外的同學一同提醒我們基督教信仰的普世性。

(四)學院事工

除了經常的教學及研究工作外,我們亦積極開展各項事工:

1. 神學院推廣及招生工作

本院以「識見僕人」為學院定位,提出「保守與自由互相尊重,靈性與學術彼此結合」的口號,作為崇基神學教育的宗旨。為進一步拓展招生工作,先後舉辦課程資訊日、獻心營及課程體驗周,並製作「識見僕人」系列短片,期望藉不同途徑讓更多信徒認識崇基神學教育的特色。同時,本院亦設「時機青年神學獎學金」,希望能鼓勵更多年青信徒回應上主呼召,獻身修讀神學。

2. 教牧事工部

為了更好地服侍本地牧者,讓牧者有靜修和默想上帝話語的時間,本院於學期間每月第四個星期一早上舉行周一加油站。2019年3至5月間,平均出席的教牧同工為25人。本年度開始增設了聖餐環節。隨著新學年開始,負責聚會信息之講員分別為院長邢福增教授(9月23日)、學務副院長關瑞文教授(10月28日)及客座助理教授任志強博士(11月25日)。

第十三屆週年牧養研討會已於2019年10月15日假五旬節聖潔會永光堂舉行,主題為「教會公關與公義」。本年主題旨在探討當教會面臨醜聞困擾或廁身社會爭議時,堅守公義原則與緩和危機是否能並存。本年大會主題講員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利嘉敏教授,回應講員為胡志偉牧師(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及關瑞文教授。下午時段另有論壇,討論「公義原則vs教會公共形象」,邀請袁天佑牧師、陳淑儀牧師、鄧偉棕律師及王紀堯小姐擔任分享嘉賓,吸引超過180人參加。

3. 信徒神學及生命培育部

信徒神學及生命培育部(KAIROS Academy for Theology and Li fe Formation)於2016年9月成立,期望能培育信徒回應時代需要,建立信徒生命。自去年9月起,開辦基督教思想及實踐文憑課程(Diploma Programme in Christian Thought and Practice)及基督教思想及實踐證書課程(Certificate Programme in Christian Thought and Practice)。課程結構設有核心及選修科目,核心科目包括聖經研究、基督教研究及神學等範疇之基礎科目,選修內容主要以聖經研究、基督教教育及社會參與三大範疇為主,此設計讓學員可於修讀期間可按個人興趣選修不同領域之科目,最長修讀年期亦延長至四年。課程全年收生,今年九月共錄取8名新生。

為使牧者有機會就牧養實踐方面進修及研究,本院自2011年起與英國劍橋神學聯盟(Cambridge Theological Federation)和英國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Anglia Ruskin University)合作,在本港提供實踐神學專業博士課程(Professional Doctorate in Practical Theology)。英國劍橋神學聯盟的成員包括了英國劍橋的四所主要神學院:聖公會的Westcott House及Ridley Hall,改革宗的Westminster College和循道衛理會的Wesley House等。2019—20年度有1名新生入讀此課程。課程主要供本港在職牧者及信徒領袖在香港及英國進修實踐神學課程,學生需就相關基督教實踐領域作深入研究。課程包括到英國修讀短期課程和由本院在香港提供的研討課。

4. 校牧部

本院十分重視對學生(全時間及兼讀制)的關顧,現時校牧部工作,主要由校牧王家輝牧師及助理校牧邵倩文姑娘統領。

校牧部與神學院學生會有緊密協調,並負責新同學的性向測驗及靈命小組,亦支援非本地生的適應問題。此外,學期進行期間,每週舉行黃昏共融祈禱會三次,及進行各種個人輔導及心靈關顧。

除平日的牧養外,王家輝牧師及邵倩文姑娘也出外探訪、關顧及指導一些在港進行暑期實習的同學,如參與「臨床牧養關顧訓練課程」(CPE)的同學(分別由大埔那打素醫院院牧部、院牧事工聯會及天主教教區醫院牧民委員會開辦之課程)、普世合一暑期實習(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辦),還有個別在不同堂會及基督教機構實習的同學。他們在暑假期間也會為個別同學、應屆畢業生及校友提供個人輔導或靈修指導。

5. 傳經講座

第24屆傳經講座將於2020年2月22日(六)下午在本院聖堂舉行,本年邀得德國哈雷大學(Martin-Luther-Universität Halle-Wittenberg)榮休新約教授施活道教授(Prof. Udo SCHNELLE)擔任講員,講題為「保羅神學及早期基督教的形成」(Pauline Theology and the Formation of Early Christianity),由葉漢浩教授及葉約翰教授回應,同時邀請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助理教授麥金華教授及本院校友,伯特利神學院聖經研究教授及教務長李雋教授(PhD 2009)作粵語傳譯。

6. 聖樂與崇拜研討營2019

由本院與香港聖樂促進會合辦的「聖樂與崇拜研討營2019」已於2019年7月28日至8月2日舉行,主題為「在基督裡的婚盟與崇拜牧養」。是次營會住宿安排於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學生宿舍利樹培堂,而主要活動場地則於本院聖堂、祈禱室及活動室進行,共有280人參加。

(五)研究中心及交流
1. 當代基督宗教教學資源中心

「暑期學術交流課程」舉辦至今已達16年,隨著中國處境的改變,中國基督教學術研究的前景及需要,需要作更全面的評檢並作出具體改革建議。有見及此,2019年度交流課程暫停舉辦,並召開諮詢會議,為更新交流課程作預備。

諮詢會於2019年6月11至14日舉行,邀請學者有山東大學劉家峰教授、南開大學侯杰教授與王立新教授、上海大學陶飛亞教授、華東師範大學黃劍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何光滬教授、中央民族大學游斌教授、北京師範大學瞿旭彤教授,以及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楊熙楠總監,分別對中國基督教史、聖經研究、基督教與中國社會文化、宗教社會學及人類學、基督教哲學及神學及漢語基督教等範疇作最新情況報告,並有本課程的校友及年青學者陳聲柏教授、李新德教授、成祖明教授、張曉林教授、程小娟副教授、劉賢副教授、涂怡超副教授、柳若梅教授、趙艾東教授、王幼軍教授等回應討論,以全面了解中國基督教學術前景。另外已向歷屆學員收集超過125份問卷,希望得到更具體改革意見。

2. 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

自2000年起,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簡稱「宗文社」)遷入神學樓,成為本院的姊妹機構,繼續發展有關中國宗教與文化及中國基督教的研究、學習及出版事工。

宗文社舉辦「建國70年特別課程」〈解放的悲劇──革命時代中國教會的政治與信仰抉擇〉,由邢福增社長一連八講,探討以中共建國前後,七位中國教會人物(吳耀宗、趙紫宸、陳崇桂、倪柝聲、楊紹唐、王明道與李儲文)的回應,重溫教會歷史,在人性與信仰背後,重新審視當年的抉擇。

為紀念五四運動百周年,宗文社於5月4日舉辦「百年後的前瞻:五四運動一百周年紀念座談會」,並邀得李金強教授(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主持及三位與談者有:李景雄牧師(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首任華人社長)、梁元生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榮休教授及研究教授)、鄭宗義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從宏觀的思想文化及宗教信仰角度,一起反思及探索。

近年的中國宗教政策出現重大轉變,宗教領域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最嚴峻的挑戰。社長邢福增教授於7月18日,主講「聽主話、跟主走《新時代中國宗教秩序與基督教》新書發佈會」,以回應並反思中國基督教的角色和實踐。

研究方面:「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百週年特刊撰寫計劃」由黃慧賢教授與張穎珊博士負責,曾到日內瓦及上海全面蒐集珍貴歷史;亦已於7月底完成約20名訪談和訪問謄稿,現正積極進行寫作工作,希望在12月底前完成初稿,以供女青審閱。

本社負責「中國基督教史學會」的秘書工作,本年主辦/合辦的講座或研討會包括「槍桿子下的殉道者:紅軍與中國教會」(陳智衡博士主講)。

國際學術期刊《景風》第十六期【增刊本】收錄了「第八屆『基督教與中國社會文化──國際年青學者研討會』」的論文。即將出版的第十七期則以Chinese Christianities Seminar,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論文集為主題文章。宗文社亦出版以華人教會和學術界為對象的中英文書籍,《田野萬象──當代中國基督教發展報告》(高師寧主編)已於2018年12月出版。

3. 基督教研究中心

基督教研究中心自2006年成立以來,一直與「宗文社」建立密切的協作關係,並主辦及協辦多項學術活動。除「傳經講座」及公開講座外,第三屆“Global Network of Research Centers for Theology, Religious and Christian Studies”亦於2019年1月17至20日在本院舉行。

中心亦與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合辦講座:1. “Only Vulnerable Creatures Suffer: On Suffering, Embodiment and Existential Health”,由瑞典哥德堡大學系統神學教授Prof. Ola SIGURDSON主講以及2. 由牛津大學新約研究教授Prof. Markus BOCKMUEH負責主講“The Absence and Presence of Jesus in Mark”。研究計劃方面,由任志強博士負責「尋找『雨傘後』新世代的靈性特質及宣教與牧養路向」已經完成資料蒐集,正撰寫報告。

4. 優質生命教育中心

本院於2009年成立優質生命教育中心,肩負基督所交付的「使命」(mission),踐行「願景」(vision),推行優質生命教育,引導教會學校的學生認識真理,鼓勵他們為天國服務,為建立公義、仁愛的社會而努力,並以落實基督教教育理想,建立優質生命為終極目的。中心的事工包括凝聚堂會及教會學校的培育工作者、進行有關宗教及生命教育的研究、舉辦課程、研討會和工作坊等,包括:「中學的生命教育:宗教、靈性與文化視域」2019-2020年度計劃已獲學園傳道會/拿打素基金支持,繼續以生命教育服務校園。為更靈活服侍社會,「基督教生命教育文憑課程」將於年底停辦,日後將以活動教學模式,開辦短期課程。

5. 交流項目

本院成立至今,竭力以本地關懷出發,滙通中西學術,讓師生、牧者等接觸多元傳統,建立全球視野,並於與國內外學術機構建立常設夥伴及交流平台。亞洲文化與神學高級研修班(IASACT)由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贊助,為來自亞洲及北美學者提供住宿及研究資源。本年度以“Re-imagining Hospitality and Spirituality in Asia”為主題的論壇於7月3至7日圓滿舉行。適逢2019年踏入第15年,因此於7月5日晚上舉辦了慶祝晚宴,當晚出席者達100人,包括今年的參加學者、本院老師及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的同事。是次論壇除了有50多位以往參加過IASACT的學者發佈關於論壇主題的匯報及負責匯報主持,同時邀請了歷屆擔任過導師和顧問委員的資深學者,以及多間亞洲神學專業協會及機構的代表參與。IASACT創辦人徐洸善教授(Prof. David SUH)也有出席,並發表簡短致辭,感謝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及本院給予IASACT的支持,以令研修計劃可以繼續舉行。

另外,由本院負責出版、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贊助的第四期電子學術期刊(QUEST: Studies on Religion & Culture in Asia)將於本年12月下旬前發佈。QUEST首刊於2016年發行,旨在建立推廣亞洲宗教及文化研究的學術平台。三期期刊共刊登了18篇文章,今年將以慶祝IASACT創辦15周年為主題,截至現時已收到12篇學術論文。

本院有4位學生參加2019-2020學年的交流計劃,包括3位神道學碩士生到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Yale Divinity School)交流,當中一位會交流一學年,另外兩位會分別於上下學期前往交流。另外,2019-2020年度下學期本院將推薦1位神學碩士生到台灣長榮大學神學院(Chang Jung Christian University School of Theology)交流一個學期。2019-2020年度暫未有海外學生前來本院交流學習。

本院一直積極推動學習交流。2019年5月16日至23日,由白德培牧師帶領本院師生及校友共22人,造訪泰國基督教總會、Bangkok Institute of Theology、Christian Communications Institute、Kaw Thoolei Karen Baptist Bible School and College in Maelah Refugee Camp、McGilvary College of Divinity of Payap University、Mahachulalongkornrajavidyalaya University佛教大學,另參觀當地景點及參加清邁郊區教會崇拜,與當地神學院師生、教會及機構交流。

(六)財政狀況

蒙上帝的恩典,及崇基先賢的理想與努力,本院兼具香港中文大學的學術單位及服事教會的神學教育機構的雙重身份,成為主要華人社會中獨設在公立大學中的神學院校。然而本院的財政並沒有接受政府公帑資助,悉數仰賴教會及私人捐獻維持。多年來,蒙支持宗派教會,崇基學院校董會及眾弟兄姊妹熱心支持。2018—2019年度我們有經常費赤字港幣$4,242,000元。盼望眾教會及信徒願意對神學教育作更大的承擔,使本院能在財政上無後顧之憂,在獲得穩定的支持下,專心發展神學教育。

感謝各方鼎力支持,聖堂暨容啟東校長紀念樓在2013年使用。整個項目的總開支為7,800多萬港幣,現時仍需籌募款項近650萬,盼望弟兄姐妹繼續紀念及踴躍奉獻。

因應不同需要,我們希望獲更多同道認同投資天國人才的重要,支持奉獻「崇基神學教育基金」、「時機青年神學獎學金」及「中國內地神學生助學基金」。

(七)未來發展

1963年,崇基學院為進一步宏揚神學教育的使命,創辦崇基神學院,復於1968年改組為崇基神學組。五十六年來,本院數經改組,期間伴隨香港教會及社會,渡過各種考驗與挑戰。如何讓崇基神學在時代巨變中,扎根香港,關懷中國,面向普世,在在需要我們因應自身的條件,評估前面的困難,從而作出更適切的變革。

大學與神學教育。本院乃華人社會唯一設於公立大學之神學院校。廁身大學體制,並在宗教研究同仁之協作下,我們當謹守位分,致力於在學術研究上,更好地服事教會。感謝上主,備受全球高等教育界重視之「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公佈2019年度之排名,其中香港中文大學在「神學及宗教研究學科(Theology, Divinity & Religious Studies)」中,獲評為世界排名第23位(2018年為47位)。我們並不以追逐排名為己任,是次雖再獲肯定,但絕不以此自滿。隨着香港高等教育急劇轉變,近年中文大學推動各項課程及老師評核,本院在中文大學體制內,在堅守神學教育理想之同時,亦須配合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及大學之發展要求。神學院老師在委身神學教育及教會事奉之同時,如何在學術研究上作出更多貢獻,成為「識見僕人」,實在需要各位記念。

課程重構。我們十分關注神學課程如何更新,與時並進,更好地服事教會。兩年前,成立的課程重構工作小組(Curriculum Re-Formation Working Group),由研究及出版副院長葉菁華教授任召集人。工作小組正全面檢視本院神學教育,將嚴謹地參考國際神學教育趨勢、搜集各持份者(支持宗派、學生、畢業生、大學有關部門等)意見、聽取校董會之指導等,在未來數年內逐步提出本院神學課程改革之建議。

建立老師團隊。本院已進入老師退休之高峰期。五至十年內,現時大部分專任老師將陸續退休,如何建立新世代之教師團隊,成為未來發展之重點。我們身兼大學教授及神學院老師的雙重身分,除要符合大學對教授之要求外,亦須委身於神學教育及教會事奉。盼望為本院之未來發展,特別是老師團隊之建立代禱,並求上主預備合適人選,供應我們之不足。

建立學生群體。神學教育除課堂教學外,各種以學生為本之非形式學習,亦為不可或缺。隨着全時間老師人數之增加,本院師生比例也有相應改善。然而我們對同學(全時間與兼讀)之關顧,仍有許多改善之處。我們期望能強化對學生之關顧工作,幫助報讀不同課程之同學適應神學生之身分,以及尋索事奉之路向與使命;對於彼等學習及成長過程出現之各種問題,也能作適時之關心及協助。

財務策略。一直以來,本院在財政上,除學費外,均仰賴崇基學院、支持宗派、眾教會及信徒之捐獻。隨着事工發展,在財政上面對愈益沉重之負擔。我們會全面檢討本院之收支情況,期望能更有效地扮演管家角色,將上主藉眾教會及信徒交託予本院之資金,作更合上主心意之工作及運用。

新院長履新。崇基校董會於6月17日已通過神學校董會推薦葉菁華教授為本院第三任院長。香港中文大學亦已於9月16日完成相關程序,葉教授將於2020年8月1日起履新。求上主賜葉教授智慧,帶領本院迎向面前各種挑戰,也懇請各位在禱告中記念葉教授。

本院仝人不敢或忘從上主領受的召命。展望未來的改變及挑戰,我們將以老師團隊、學生關顧,及拓展工作作為未來的發展重心。我們這一代的責任,是承先啟後:一方面,我們承繼了先賢的基礎及資源,另方面,我們要為崇基學院神學院日後的發展作好預備。為過去一年的發展感謝上主及所有的支持者!更為未來的艱難的前路仰望上主的帶領,我們需要您結伴同行。此時此刻,香港社會及教會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衝擊,我們更須仰望從上而來的智慧、異象、勇氣、信心及盼望,在充滿挑戰的時代,堅守神學教育的使命,擔起識見僕人的責任。

願一切榮耀歸給上主!

發表於二〇一九年度神學日慶典(2019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