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來在雪中送炭的人——王家輝 (’95 BD)

第75期校友專訪——2023年2月號

2021年10月,王牧師於就職禮上和前總幹事蘇成溢牧師合影。
2021年10月,王牧師於就職禮上和前總幹事蘇成溢牧師合影。

「有些事工我看為是『錦上添花』,我希望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工。」他淡淡地道出事奉心志,沒有高談闊論,也非振振有辭般道出,但從他溫和的語句中,感受到堅定。在家輝牧師眼中,有些團體或肢體身處於邊緣位置,受到的關注較少,他希望能夠多牧養他們,就像是在寒冬中為他們送暖一樣。

王家輝牧師就讀於中華基督教會的幼稚園和小學,小學五年級信主,在中華基督教會成長,曾任職於銀行。1995年畢業於本院神道學學士課程,1998年獲按立為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牧師,先後於該會合一堂九龍堂、合一堂北角堂、梁發紀念禮拜堂擔任堂主任。2015年,他出任本院教牧事工部主任、校牧及實踐教育主任,直至2021年,他獲選為該會總幹事。

神學使人驕傲?

「在八十年代尾,香港也經歷了一次移民潮,教會的牧者和宣教師不停換人,嚴重缺乏教牧同工。」他當時在教會已擔當起團契團長和導師的職責,並參與不少教導工作,包括帶領查經小組及於聚會分享信息等。由於擔當着教導的角色,他開始思考是否需要攻讀神學,於是向當時的一些教會長輩請教。「那個年代,有些長輩認為熱心事奉已經足夠了,不一定要攻讀神學,太多神學知識會令人驕傲,信心就會比較薄弱。」所以,讀神學的想法也就擱下了。

世事無常

1989年的一天,他突然接到警察的電話,表示婆婆出外時暈倒,熱心的途人把她送往醫院。當他看見一直照顧自己的外婆早上出門時還是好端端的,如今卻趟在病床。外婆沒有甦醒過來,數天後就安息主懷中,令他感覺人生既無常也無奈。於是,他再次積極思考應如何好好利用自己在世的日子。那一年,移民人數創高峰。完成了高中的他,已獲一家銀行聘請,接受種種專業培訓和考核。為了慎重地考慮清楚牧職前路,他特意請了兩個月假期於長洲靜修,一方面好好思考,另一方面嘗試領受由上主而來的呼召。

「在長洲的度假屋內,我每天都認真讀聖經,在安靜的環境中耐心等待上帝的啟示和呼召。」然而,兩個月過去,並沒有任何神蹟奇事發生,但儲蓄則每日遞減。他只好放棄修讀神學的念頭,打道回府。想不到「奇事」在回家後才發生,令他哭笑不得。「當我決定放棄的時候,聖經彷彿開始跟我說話。讀先知書時,看到上帝對以賽亞和耶利米先知的呼召。祂也像是在問我同樣的問題,呼召我成為祂的僕人。」這令他重新思考應如何抉擇。「我向教會長輩吐露心聲,又找了熟悉的許開明牧師,他是我小時候的團契導師,他爽快地答應推薦我入讀崇基神學院。」雖然申請日期及教會的選拔時間都已過去,但幸好當時各堂會的牧師都給予他機會,推薦他成為公費神學生。

家輝牧師和太太翠湄當年一起參加宗教系系會,翠湄(前排)是主席,王牧師(中排左一)是副主席。後排左一是梁遠耀牧師。
家輝牧師和太太翠湄當年一起參加宗教系系會,翠湄(前排)是主席,王牧師(中排左一)是副主席。後排左一是梁遠耀牧師。
收穫豐富

九十年代初,他表示神學院的教師人數不多,老師們但都令他印象深刻。「已故周天和牧師多次推薦我取得獎學金,令我深受鼓舞;陳佐才牧師則因為腰痛問題,風雨不改地去游泳,並邀約同學們結伴同『游』及共晉早餐,我和張亦農牧師 (’95 BA; ’97MDiv) 的出席率相當高;我還記得教書深入淺出的郭佩蘭老師,因我和她在同一家組,故有較多機會相聚。當年,這位在哈佛大學完成博士課程的『郭丁』老師,因科科取得 “distinction” 成績而獲此綽號;江大惠老師就總是能和學生分享最新的神學知識,並以其「貼地」方式教授,令學生非常佩服。」入讀神學院,他收穫甚豐,除了遇上良師益友外,更找到同行一生的伴侶及事奉路上的好拍檔。「她主修宗教研究,當時宗教系同學和神學組同學人數不多,大家一起修讀必修科和參加各種活動。在芸芸同學中,因她有住宿舍,因此較多時間見面。後來更知道我和她是同月同日出生,所以對這女同學特別留神。」他露出靦腆的笑容,指在神學樓也孕育了不少對戀人。婚後,他和太太育有三名子女,牧職工作外,也要兼顧家庭。「作為牧師,我不能像其他家長在週末跟子女進行戶外活動,上教堂就是我們的家庭活動,子女自小已習慣和弟兄姊妹一起參加主日學和崇拜;牧師宿舍和堂會距離近,我也盡量爭取時間和他們見面,接送上學放學,在開會前抽空和他們吃個下午茶等⋯⋯」他微笑說:「孩子上教會就能常常見到我,聽我講道是活動之一。有一段時間,我在主日崇拜中特別安排向兒童講故事的時段,子女都坐我旁邊聽故事。」

家輝牧師在教會跟小朋友講故事,坐在身旁(相片右邊)的就是他的兒子。
家輝牧師在教會跟小朋友講故事,坐在身旁(相片右邊)的就是他的兒子。
神學教育

回望過去在堂會事奉的日子,他直言初為牧者時會不自覺地爭取別人認同,在意別人的意見,不知不覺地構成一種壓力。後來,事奉漸久,人也漸趨成熟,開始逐漸建立起自己一套牧養方式,並思考上主如何看待他的事奉,也多留心言行免絆倒人。「作為牧者,“being” 比 “doing” 更重要。大家並不會因你有何等功績而信服你,反而觀察你是否能夠表裏一致。」如今,他希望透過事奉對社會上其他群體帶來正面影響。「我們不應只停留在教會的牆內,如何把自己所推展的事工,所宣揚的信仰或價值影響弟兄姊妹,而這些弟兄姊妹或許是公司高層、學校校長、大學教授、幼稚園老師、醫生或社工等等,再由他們於不同的位置發揮影響。」

2015年,他回到母校崇基學院神學院擔任校牧,面對神學院規模的轉變,大學對老師的要求也提高。「他們擔子很重,不但要努力迎合大學對老師在學術研究方面的要求,同時學生也期待在課餘時間跟老師多相聚、溝通和分享;為了培育更明白教會處境的牧職人員,老師也須和本地堂會保持一定的聯繫。」他也深深明白神學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建立關係以及當中的重要性。「神學院安排家組的原意就是希望老師和同學可以多交流。」他認為以往和學生一起吃宵夜、觀看足球比賽、參加海外交流學習團等活動,都有助師生打成一片。「活動每有老師參加,同學都感到特別開心。他認為神學生日後成為牧者,在講壇上宣講信息,台下牧養弟兄姊妹,神學教育並不只是知識和理念的傳遞,生命獲建立也是重要的一部份。「現在不少人移民,相信課堂上老師未必有機會談及這些話題,若在茶餘飯後可聽聽老師的想法,相信神學生一定受益。」

蜜月時,一對新人帶着父母往加拿大度蜜月,攝於Alberta的班芙國家公園的露易絲湖(Lake Louise)
蜜月時,一對新人帶着父母往加拿大度蜜月,攝於Alberta的班芙國家公園的露易絲湖(Lake Louise)
雪中送炭

現今,香港正值八九年後的另一次移民潮,就此問及王牧師曾否考慮移民。「香港教會有很多需要,相信上主對我的呼召也是留在香港服侍留港的弟兄姊妹;況且,家中長輩和很多認識的朋友仍在香港,所以不會就此離開。雖然很多人離開了,但也有更多的人選擇留下來。教會少不免彌漫着離愁別緒,部份留下來的人或多或少感到被遺棄,這也是難以避免的。我希望在這段時間多些關注教會和教友,也很希望能夠牧養留下來的人。」天氣不穩、風高浪急的日子,他只希望成為那留下來並能雪中送炭的人。

2021年9月上任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總幹事一職後,他即馬不停蹄地到轄下堂會進行探訪及安排在崇拜中講道,希望加強區會和堂會的聯繫。「身份的轉變使我有機會和堂會領袖有更多機會接觸、溝通和彼此學習,區會和堂會息息相關,如能好好合作,必定能更好地服務社會。」為了能一一前往中華基督教會七十多間堂會證道,他的主日講道已編排至2024年,部份特別的堂慶活動更編排至2028年。他希望在任期內,能繼續協助區會和堂會栽培好接棒人。「移民潮會令教會某些崗位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我盼望在有限的資源和力量下,創造、尋找或維持一些空間和平台,讓有心志的弟兄姊妹有發揮的機會,不讓人才流失。」

子女都已經長大了,漸漸有自己的主見,家輝牧師表示要多聆聽他們的意見。
子女都已經長大了,漸漸有自己的主見,家輝牧師表示要多聆聽他們的意見。
後記

相對於行政工作和案頭一疊疊的文件,他最享受的還是和弟兄姊妹相交。只要能夠接觸人,即使時間表排得滿滿的,他仍感到很雀躍。「我習慣清早回到辦公室,先完成文件工作,好讓同工跟進,然後就開始一天的會議和約見。我剛送別一位即將往美國進修的弟兄,完成訪問後還有一個會議吧!下月我將出席普世教會協會每八年一次的會議⋯⋯」他緩緩地說,臉上掛着一貫的柔和與謙卑。擔任區會總幹事後,他接連獲選為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和繼續擔任《時代論壇》董事會主席。在2022年9月的普世教會協會會議中,他更當選為普世教協其中一位中央委員,可代表香港教會發聲。在《時代論壇》的報道中,他表示當選後要承擔更多責任。「若然上主使用這個微小的聲音,讓世界關注香港情況,亦在兩岸教會之間成為一道溝通的橋樑,我也認為是責無旁貸的。求主恩助!」[1]

(訪問、撰稿:李廣平)

  1. ^ 胡清心、麥嘉殷:「王家輝當選普世教協中央委員,全體大會關注弱勢群體遭歧視」《時代論壇》(2022年9月7日)。瀏覽網址: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69711&Pid=102&Version=0&Cid=2143&Charset=big5_hks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