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走最後一程——孫岩 ('14 BD; '16 MMin)

第72期校友專訪——2022年6月號

過去兩年,本院連續收到來自澳門的捐款,捐款人對本院畢業生孫岩在澳門鏡湖醫院康寧中心的院牧工作留下深刻印象,也欣賞其熱誠和專業態度,希望支持神學教育,以致繼續栽培有如孫岩一樣的神學生,畢業後能成為院牧服務社會。

長期病患者

孫岩來自內地,在北京信主,於香港讀神學,現受聘於澳門醫療事工協會,獲派駐澳門鏡湖醫院康寧中心任院牧。她在北京讀大學期間患上潰瘍性結腸炎,動輒肚子痛,甚至會出現嚴重的便血症狀。作為一個長期病患者,她深明患上病症對人身體和心靈方面的折磨。不一樣的身體狀況,令孫岩一路走來,路途也很不一樣。黑龍江長大的她,在北京工作時,一次偶然的機會獲朋友邀請到其家中作客,抱着聯誼的心態,孫岩去了聚會。席中被問及是否相信世界上有上帝,她這樣回答:「人太有限,或許這個世界真有上帝也不奇怪,只是我不知道祂是誰。」究竟與這樣的疾病同行,自己的生命有何意義呢?聽說每人出生後都有個小天使跟着?帶着這許多的問題,她參加了教會團契希望找到答案。一年後,她領受了洗禮,在教會留了下來,希望替自己的生命找到意義的同時,也透過傳福音領別人也找到生命的意義。

與前院長盧龍光牧師攝於2016年神學日慶典
與前院長盧龍光牧師攝於2016年神學日慶典
入讀崇基神學院

孫岩未洗禮已經立定心志要讀神學,洗禮一年後,她就把工作辭掉,在教會做義工,伺機讀神學,閒時便看書自修。由於在國內申請讀神學具相關規定和限制,令她非常苦惱。兩年申請讀神學失敗之後,她決定去找工作,但一直沒能成功,即使是最普通的工作也未能獲聘,她笑言這好像是自己和上帝的角力。那個時候,剛巧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舉辦了內地交流團。機緣巧合之下,她的牧師把她引薦給當時的神學院院長盧龍光牧師,上帝的道路總是好過人的道路,終於在兩年的等待之後,她排除萬難入讀神學院。

很多人讀神學院後均表示信仰會遭拆毀再重建,這一點對孫岩影響甚少。「我信主時間短,在教會接受教導相對其他神學生也較短,但這卻令我避過了所謂的信仰衝擊,也沒有所謂的拆毁和重建。」她笑着道出原委,並指出真正令她差點打退堂鼓的竟然是語言不通。北方長大的她,逃過了信仰衝擊,卻避不過語言不通為她帶來的不便。一收到入學通知,她已經立即佈署好在內地學廣東話,但畢竟學習語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廣東話也有廣州和香港口音的分別,而且香港人的語速驚人,再加上很多神學的專有名詞,她真是有苦自己知。「不是中文大學嗎?為何所有書籍都是英文的?」她當時大惑不解。在香港的第一堂課,遲了抵達課室,課堂已經開始,因不欲打擾同學,於是她坐在門口,隔牆聽課,門內傳來廣東話解說,夾雜了英語輔助,教的卻是希臘文,三種陌生的語言,令孫岩人在他鄉,倍感孤單。「我當時真的想立即離開!」語言不通,再加上身體的狀態,她想離開的不單單是這一課堂,更是希望能盡快離開香港。

在聽到黃根春老師分享其在德國讀書的經歷之後,她選擇「再給上帝一次機會」,這一給就是五年;她感謝身邊的老師們令她能慢慢適應香港的生活。現時已成為本院教授的葉漢浩老師當年仍是助教身份,常常擔當內地同學的翻譯;白德培牧師的教會歷史課,同時也就是她的英語課,孫岩笑說,修完白牧師的課,英語也不知不覺地進步了;而上盧龍光牧師的課就像是在聽講道,連靈性都得到滋養;關瑞文老師的幫助和指導、陳龍斌老師的幽默課堂、伍渭文牧師為學生烹調的創新菜式、龔立人老師艱深得令人有點迷茫的的課堂、溫偉耀老師對內地同學的關愛等等,都令她在艱難的日子,一步又一步地完成神學課程,更一步一步地找到了自己未來的方向。

聖公會(澳門)聖馬可堂鏡湖醫院大堂報佳音
聖公會(澳門)聖馬可堂鏡湖醫院大堂報佳音
院牧之路

「在香港讀書時,聽說北京的一位好姊妹患了癌症,當時我正在準備希伯來文考試,雖然很想打電話關心她,卻不知道該說什麼及如何說才能安慰好姊妹,想着想着便決定先把試考完再算;然而,過了兩三個星期,北京的朋友來電通知好姊妹已經安返天家。」當時在宿舍的孫岩即時崩潰,自責之餘反問自己讀神學的目的,就算取得佳績,卻未能及時為苦難之中的朋友伸出援手,談什麼傳福音和服侍人。帶着這份遺憾和傷感,她在臨床牧關教育 (CPE) 的訓練上格外用心,希望日後可以學以致用,學懂怎樣向病人表示適切關心。在受訓期間,她獲導師賞識和同儕的鼓勵,認為其可以繼續進深學習,令她猶如打了一支強心針,更為她的前路指引了一個方向。

可惜,佔中事件後,內地和香港的關係緊張,她也因內地對海外受訓神學生就業形式有新安排而暫時未能以傳道人的身份繼續在內地事奉。2016年學年快要結束之際,她前路茫茫。然而,孫岩笑言上帝總有預備,只是每次上帝都要在最後一刻「出手」。在結業崇拜的晚上,她收到澳門醫療事工協會的電話,後更成為了康寧中心的院牧。

康寧中心是專門為晚期癌症病患提供紓緩治療及臨終服務的地方,目的是盡量減輕患者因疾病而帶來的症狀,讓患者能順其自然、有尊嚴和舒適地渡過人生最後歷程。一眨眼,孫岩已經在日日都要面對死亡的癌症紓緩病房工作了六年。「從信仰的角度來看,我相信苦難是有意思及有意義的;如何能夠從苦難之中看見意義,是臨終病房院牧其中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孫岩表示院牧是以自己的生命來陪伴病患者走人生最後一程,他們當中有年老的,有年青的;有兒孫滿堂的,也有獨居的;有來自國民黨的前黨員,也有曾當紅色娘子軍的;但面對死亡,病患者如何看待生命、如何數算剩下的日子,如何面對未知的恐懼,如何接受死亡皆成為他們的共同功課。

與鏡湖醫院康寧中心同事
與鏡湖醫院康寧中心同事

曾有一個末期肝癌女患者走到最後一程,無法出席女兒數月後的婚禮。孫岩於是與醫護們一起,預先為她在病房舉辦了簡單的敬茶環節;她又聯絡了一對教會的夫婦為患者化妝和恤髮,幫她預先錄製了對女兒的祝福和叮嚀。婚禮當日,孫岩在出席病患者女兒的婚禮時,便同時也送上一份最珍貴的禮物。患者也錄製了在其追思禮拜中播放的短片,在喪禮播放錄影時,很多參加者都透過錄影見證了她的勇敢和面對死亡的態度。看見患者的心願達成,家人也能夠明白逝者的心意與關愛,孫岩感到心滿意足。

雖然每天在病房經歷生命的離逝,但孫岩透露有時也會感到振奮和鼓舞。「有一位九十多歲的伯伯,他在中心住了約九個月後出院,然後在一兩年後,才再次回到中心。這代表了紓緩治療的成效,病人在症狀控制良好的情況下,生活質素和生存年期都是可以得到提昇的。」

孫岩衷心希望自己的陪伴,能給病患者的最後一程帶來一點溫暖、給家人帶來一點安慰。而這些溫暖和安慰,她強調是從母校的經歷而來。縱使看似已畢業離校,但孫岩特別感謝崇基神學院五星級售後服務一直伴隨在身邊,成為她在陌生的他鄉堅持服侍的重要補給。

「雖說我在陪病人走最後一程,但沿途其實得到最多的那個人是我,特別是面對死亡的時刻,它其實是在不斷的提醒着我,耶穌的墳墓不是終局,上帝對永生的應許才是我們的終極盼望。」

(訪問、撰稿:李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