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賜悟性
2025-05-11 | 詩42:11

劉家莉會吏 (′10 BD)
  • 香港基督教循道衞理聯合教會澳門堂

在過去幾年,筆者曾加入過一些有系統及規劃的群體學習默想靈修操練,可說是初學者。我內心深處實在有一份渴求,希望藉著一些方法或路徑去貼近主,明白衪向我、向教會、向世界所懷的心意。但在參與過程中,常感納悶和未感滿足:問題出於自己、與會者,還是帶領者?

在一次聚會上,當導師分享她曾追看一套電視劇時,我才發現一件事:我心內是抗拒空中樓閣的屬靈談話,談及跟主如何甜蜜!導師談及的那套劇筆者亦有追看,當晚我未有機會與導師就着這套劇集展開對談(該劇不是在談宗教信仰,卻是在談價值、談公理何在?許多人為了自保,勸喻其他人:徐徐圖之……)。有感從劇中獲得的屬靈啟迪和擴濶的眼界比坐在聚會中的兩小時要豐富得多。或許這樣說頗為偏激,但那確實是當時的感受。這令我重新思索「默觀」是什麼一回事?為何我會出這樣負面的感受和情緒。

從劉清虔牧師於〈從梅頓的靈修學看靈修的公共性〉(註)一文中提及 : 對於「靈修」,我們所聯想到的不外乎「沉思」、「默想」、「讀經」、「祈禱」、「默觀」、「靜觀」、「靜思」、「孤獨」、「獨處」⋯⋯等語詞或概念,這些靈修觀直指內在生活,即併除外在世界的纏累,獨自退至一處,面對自身最深度的孤獨,而在獨處中經歷上帝的同在、諦聽上帝的召喚。其實,能夠進入孤獨,在如此喧囂的塵世中已屬不易;然而,如果靈修只達到如此的境界,仍是有其缺陷的。因為,靈修除其內在性之外,亦存在其公共性。以最通俗的話語來說,靈修所應然達致的除「獨善其身」外,更須「兼善天下」。靈修,即是一種默觀的生活(life of contemplation),默觀絕非僅只於內室的操練,而須拓展到公共關係的建立,這種由內而外、再由外轉內的靈修歷程,在梅頓(Thomas Merton)的靈修學中即可見得,將默觀之內外雙翼和諧整合。

我終於明白內裏的納悶不安是什麼?不是出自與會者、帶領者,而是未能和諧整合默觀之內外雙翼。主呀,求你賜我悟性和盛載力,當內外未能取得平衡整合時,仍存謙卑受教的心;當我的心煩躁不安時,祈求你的幫助和安撫。阿們!

註:劉清虔:〈從梅頓的靈修學看靈修的公共性〉,《心靈饗宴》(第四期 )(香港:聖光神學院,2011),頁22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