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光盲人院暨學校院長—林樊潔芳女士專訪

第46期人物專訪—2015年11月號

以碟子和以飯盒用餐的分別在哪裏?如何倒水入水杯而不沾濕其他地方?怎樣替別人倒茶而不滿溢?怎樣確定飯菜的位置及使用筷子夾食物?怎樣知道已把碟和碗內的食物吃得一乾二淨?怎樣避免把食物撥出碟外?不同的公廁,馬桶的抽水位置都不盡相同,如何不須摸遍整個馬桶才能完成沖廁動作呢?對你和我來說,以上的生活基本技能似乎毫無難度,但對於失明人士來說,全都是挑戰。

林院長支持讓學生作多方面嘗試,每每看見學生的作品,都感到相當自豪。
心光盲人院暨學校

「視障有先天的,也有後天,有只看到光影,朦朦朧朧的,也有視野狹窄的,也有長期看到斑點的。」心光盲人院暨學校(下稱心光)院長林樊潔芳女士指出在香港,失明人士、其他低視(Low Visibility)人士如患上青光眼或黃斑點病變人士等,若有需要都會到心光盲人院暨學校學習基本生活技巧。心光為失明及弱視人士提供全面的教育及住宿服務,學校設有幼稚園至中三的課程,百分之九十的學生為寄宿生。心光盲人院暨學校除了服務在校學生超過100人,更支援超過150位在其他學校讀書的失明人士,服務的幼兒超過90個,附屬老人院中,亦有差不多40位失明長者,服務對象的年齡真可謂由零歲到一百歲。

從心光院舍往外望,藍天白雲,一望無際。
「看」得見的風景

心光座落在香港薄扶林道,視野寬闊,風光明麗,令人心曠神怡,很多訪客不禁讚嘆:「真可惜!在這裏讀書的同學都不能看見。」林太總是耐心地回應:「毋須感覺可惜,因為我的學生都能『看』得見。」林太表示,社會大眾接觸盲人的機會較少,其實學生從小就學習顏色,他們所認識的世界也是充滿色彩的。林太堅信視障人士是可以透過想像得以「看見」的。「他們能用身體的其他器官感受環境的優美,他們能聽到樹葉擺動,海浪拍岸,輪船汽笛響起的聲音,感受到溫度的變化、柔風細雨,腦海中的風景並不比你和我親眼所見的遜色。近年,校方更鼓勵學生學習拍照,拍下日落、海浪和樹影。林太說:「有個低視的學生告訴我,如果想拍下漂亮的浪花,到什麼地方拍最好;他又告訴我不同時候看雲可看出四季的差別。失明或視障人士透過視全人士的幫助,能自己按下快門;透過同伴的描繪,他們能知道所拍相片中的風景。視全人士雖然能直接看見如畫般的景色,但往往來去匆匆,視之為理所當然。」

最近,心光一名完全失明的學生獲得贊助前往日本。這名學生平日行動不太方便,從來沒有想過坐飛機出外旅行,所以,即使二十多歲的他從未離開過香港,這次旅程有一位專業攝影師陪同,沿途教他攝影。在旅程中,他更有機會在海中浮潛,到民宿居住。「學生很享受旅程,還參與自拍的過程!」作為院長,林太為學生能有此經驗感到很興奮。

凸字打字機
一個平等的機會

失明人士跳舞?參與音樂劇?畫油畫?穿衣配搭?「有些人想像失明人士的表演就只是像佈景板一樣,站在後面拍拍手,這並不是我們的理念。跳舞和演繹相對唱歌困難,但事在人為。」林太爭取給予同樣的機會予失明人士,但失明人士不能透過觀察舞姿來模仿,所以跳舞老師用了很多方法,例如:讓失明人士觸摸木頭人的手腳,感覺公仔的手腳如何舞動,加以模仿,由老師微調,過程殊不簡單;視障學生也可學畫畫,畫的畫最好為可以觸摸的,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明白畫的構圖和內容。視全學生畫平面畫,視障學生就畫油畫;視全學生用筆,視障學生就要用繩子先圍出線條,再上色,同樣享受過程;視障人學習顏色時,都會學懂何謂對比顏色和互補顏色,他們更懂得一些搭配衣服的法則。

林太強調她所指的融合不是把視全人士和視障人士放在同一所學校就代表融合,有很多例子:視障人士因升學而離開心光,回歸正規學校,但他們被通知毋須上體育課和化學課等等。林太希望達致的融合是真正地接納和相信視障人士,給予他們同等的機會。「曾有一名低視學生上生物課,那課堂須解剖青蛙,要用刀。他雖很喜歡科學,但坐在實驗室總是乖乖的不會亂動,不給人家添煩。當老師經過並派發了一隻青蛙和一把手術刀給他時,他非常高興,放學趕着回來把這事告訴我。」林太感到欣慰:「有時候,他們就只需要有一個平等的機會。」

林太希望視障人士不單在學校得到平等的機會,更在社會上也能獲得平等待遇。很多機構一知道是失明或視障人士,就連面試的機會也不會有。大學畢業的失明人士找一份學以致用的工作也比登天要難。他們的出路往往是顧客服務接線生或按摩師。「他們花比平常人更多的努力完成學業,得到專業資格,但社會並不給予平等的機會讓他們發揮。這就是我們的實況。」林太表示,一直以為培育視障人士,直至他們完成大學就功德圓滿,但現在,她深信心光的工作不止於此。「希望透過更多的報導,政府、商家、社會各方人士更了解失明和視障人士,並真正給予他們平等機會和配合,這樣,他們就可以發揮和你和我一樣的效能,貢獻社會!」

暑假的心光,義工仍然馬不停蹄地在後方支援在外讀書的學生。由視全人士讀出筆記,失明人士
完成凸字筆記。
自強不息

「自強不息」是心光盲人院暨學校的校訓,這校訓並不是空洞的四個字,林太和同工都竭力把這四個字活出來:「學生、同事和我們機構都自強不息。」擁有118年歷史的心光盲人院暨學校仍然相當具活力。現時,它是香港唯一的的視障教育機構,很多視障方面的專家大都在心光,除了專家和老師,仍有很多工友和義工。

心光盲人院有六七成學生是住宿的,24小時需要人照顧。上課固然需要老師,老師上課亦需要助教,所以人手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而且,需要服務的人士很多,由0歲至100歲的視障人士都是心光的服務對象,剛出生的嬰兒若發現視力有問題,心光可以提供支援服務,幫助嬰孩發展視力,以免僅餘的視力逐漸消失。

文字放大機

幼兒中心方面,需要服務的嬰孩和家長遠超於他們的人手,所以他們往往培訓家長,回家多和孩子進行訓練;心光學校教育至中三便完成,學生若選擇繼續升學便要前往主流學校,但心光的任務並未完畢,師生仍然支援外出升學的學生,為他們翻譯學校的通告和筆記,把文字轉變成凸字,讓他們可以跟上進度。這些工作也是依靠一群義工進行。部分學生更同時有視障和智障,須在其他特殊學校就讀,心光也須對這些視障學生作出支援。

崇基學院神學院校友會舉辦了一場Fanny Crosby音樂會,邀請他們成為受惠機構,雖然籌得的款項不多,但林太表示:「芬妮•克羅斯比(Fanny Crosby)是一位失明的著名詩歌作家,所以,這場籌款音樂會很有意義,款項多少反是其次,心意才是最重要的,崇基神學院間接宣傳心光這間機構,讓更多的人認識它,明白本院學生的需要,這比錢更為重要!」

相片特別之處是學生拍下每日乘搭的巴士,並以學校作為背景。要拍得既不遮蓋學校,巴士號碼又清晰可見,對於低視學生來說殊不簡單。

編按:文章刊登的時候,林樊潔芳女士院長經已退休,由郁德芬博士接任。本院通訊有幸能在林太的最後一個工作天訪問她,在此謹祝她退休生活愉快。

訪問、撰文:李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