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rector's Report 2018 (Chinese content)

2018年是中文大學創校55周年,也是崇基學院神學院55年的校慶記念。蒙上主保守,本院走過了充滿挑戰的2017-2018學年,同時迎向更大挑戰的2018-2019學年。在此謹向各位報告過去一年各方面的情況,並展望未來的發展。

(一)新同學

每年迎來一眾蒙召到本院進修神學的新同學,我們感到無比興奮。本年度取錄了87名新生,其中修讀學位課程的新同學共82名(BA 1名,BD 12名,MDiv 15名,MA(Christian Studies)34名,MTheol 13名及DTheol 5名)。此外,中大研究院宗教學部亦有2名從事基督教研究的哲學碩士生和哲學博士生願意加入本院的大家庭。與英國Anglia Ruskin University聯同劍橋神學聯盟合辦學位本年有3名新生。在眾多新生中,有10位來自中國內地,1位來自台灣,1位來自緬甸,兩位來自馬來西亞,而本港同學分別來自30多個宗派及60多個堂會。(新生詳細資料及其入學感言請參《點燈集》)。此外,我們新推出的基督教思想及實踐文憑、證書課程分別有新生12名及5名。

(二)畢業生

今年我們有86位學位課程畢業生及15位文憑課程畢業生,他們的名單、資料及畢業感言請參閱《燃燈集》,願上帝帶領他們的前路。盼望校友繼續記念母院的發展及需要,切切為我們禱告。

(三)訪問學人與客座教授

我們每年皆邀請本港或海外的學者作訪問學人與客座教授。除了由美國長老會差會差派的韓裔老師梁明浩教授外,下學期我們有來自美國加州宣道會灣東堂的陳榮超牧師。他們的加盟,不但使我們的神學反思能與國際接軌,並且與眾來自海外的同學一同提醒我們基督教信仰的普世性。

(四)學院事工

除了經常的教學及研究工作外,我們亦積極開展各項事工:

1. 神學院推廣及招生工作

為進一步拓展招生工作,本院自2015年起重新整合各項宣傳工作,除原有的課程資訊日及獻心營外,亦舉辦課程體驗周,參加者可旁聽教授的課堂,體驗本院的神學教育及訓練。同時,本院亦設「時機青年神學獎學金」,希望能鼓勵更多年青信徒回應上主呼召,獻身修讀神學。去年,我們以「識見僕人」為學院定位,提出「保守與自由互相尊重,靈性與學術彼此結合」的口號,作為崇基神學教育的宗旨。

2. 教牧事工部

為了更好地服侍本地牧者,讓牧者有靜修和默想上帝話語的時間,由去年3月開始,全新形式週一加油站逢每月第四個星期一早上舉行。2018年3至5月聚會中每次聚會平均約有18位教牧同工參與。暑假期間暫停,及至本學年第一期恢復聚會。本年度開始增設了聖餐環節。9至11月負責聚會信息之講員分別為邢福增教授、葉菁華教授及龔立人教授。聚會日期為9月17日、10月29日及11月26日。9月份聚會雖因颱風山竹襲港而取消,但有關講章(「作識見僕人」)仍發送予各報名參加者。

去年在週年牧養研討會中所發表的文章,已編輯成書:《處境中的靈性操練》(教牧研討系列十一),並於本年10月出版。至於由本院教牧事工部主辦之第十二屆週年牧養研討會已於2018年10月23日至24日假五旬節聖潔會永光堂舉行,主題為「聖經教導‧下一里路」。本年研討會的特色乃包括發佈研究計劃(「聖經教導,教會教育」研究調查)結果、學者及牧者回應、專題工作坊(第一天集中介紹不同型式的教導事工;第二天則集中經驗交流分享,有20多位教牧同工應邀協助)。

3. 信徒神學及生命培育部

信徒神學及生命培育部(KAIROS Academy for Theology and Life Formation)於2016年9月成立。負責統籌及重新規劃各證書及文憑課程,以達致神學普及和培育能回應時代需要的信徒生命為目標。為配合現今信徒的需要,本部已完成課程重整,並於今年9月開辦新文憑及證書課程,以提供更多元、更具彈性之課程讓信徒修讀。新課程名為基督教思想及實踐文憑課程(Diploma Programme in Christian Thought and Practice)及基督教思想及實踐證書課程(Certificate Programme in Christian Thought and Practice)。課程結構設有核心及選修科目,核心科目包括聖經研究、基督教研究及神學等範疇之基礎科目,選修內容主要以聖經研究、基督教教育及社會參與三大範疇為主,此設計讓學員可於修讀期間可按個人興趣選修不同領域之科目,最長修讀年期亦延長至四年。課程全年收生,於今年1月及9月,共17名新生入學。

為使牧者有機會就牧養實踐方面進修及研究,本院自2011年起與Cambridge Theological Federation和英國Anglia Ruskin University合作,在本港提供實踐神學專業博士課程(Professional Doctorate in Practical Theology)。Cambridge Theological Federation的成員包括了英國劍橋的四所主要神學院:聖公會的Westcott House及Ridley Hall,改革宗的Westminster College和循道衛理會的Wesley House等。2018-19年度有3名新生入讀此課程。課程主要供本港在職牧者及信徒領袖在香港及英國進修實踐神學課程,學生需就某種基督教實踐進行深入研究。課程包括到英國修讀短期課程和由本院在香港提供的研討課。

4. 校牧部

過去十年,本院學生人數經歷急速增加,如何強化本院對學生(全時間及兼讀制)的關顧,成為重大的挑戰。現時校牧部工作,主要由校牧王家輝牧師統領,並設助理校牧一名(邵倩文姑娘)。

王家輝牧師及邵倩文姑娘出外探訪、關顧及指導一些在港進行暑期實習的同學,如參與「臨床牧養關顧訓練課程」(CPE)的同學(分別由大埔那打素醫院院牧部、院牧事工聯會及天主教教區醫院牧民委員會開辦之課程)、普世合一暑期實習(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辦),還有個別在不同堂會及基督教機構實習的同學。他們在暑假期間也會為個別同學、應屆畢業生及校友提供個人輔導或靈修指導。

除了跟神學院學生會協調外,校牧部亦負責新同學的性向測驗及靈命小組,亦支援非本地生的適應問題。此外,學期進行間,每週舉行黃昏共融祈禱會三次,及進行各種個人輔導及心靈關顧。

5. 傳經講座

第23屆傳經講座已於2018年10月14日在本院聖堂舉行,本年邀得英國錫菲爾大學榮休講座教授艾雪莉教授(Professor J. Cheryl EXUM)擔任講,講題為「《雅歌》:聖經中的情愛、慾望與浪漫」(The Song of Songs: Love, Desire and Romance in the Bible),由陳南芬教授、李均熊博士及王珏博士回應,同時邀請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助理教授麥金華教授、伯特利神學院聖經研究教授及教務長李雋教授(PhD 2009)及彭淑怡小姐(MACS 2015/MDiv 2018)協助粵語傳譯。

6. 聖樂與崇拜研討營2018

由本院與香港聖樂促進會合辦之「聖樂與崇拜研討營2018」已於2018年7月22日至27日舉行,主題為「水禮與崇拜牧養─基督福音的奧秘」。是次營會住宿安排於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利樹培堂及文質堂宿舍,而主要活動場地則在本院聖堂、祈禱室及活動室舉行,共有200多人參加。

7. 2018「與莫特曼對話:香港專業論壇」

由本院與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合辦研討會,由三位本地神學工作者與舉世知名神學家莫特曼(Prof. Jürgen MOLTMANN)展開對話。林子淳教授(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學術主任、研究員)、郭偉聯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宗教與哲學系副教授)、賴品超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暫任院長、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分別從莫特曼神學與歐陸哲學的對話、莫特曼神學對中國教會啟迪、莫特曼的盼望倫理與香港處境的關係,先後發表文章,由莫特曼教授逐一回應。其後有參加者提問時間,最後由溫偉耀教授(本院名譽高級研究員、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總結發言。會議由本院副院長葉菁華教授主持。

(五)研究中心及交流
1. 當代基督宗教教學資源中心

第16屆「暑期學術交流課程」已於2018年7月22日至8月18日舉行,期間有48位學員獲安排住宿神學樓。本院多位教授輪流上課,講授舊約聖經概論及神學(謝品然博士)、新約聖經概論及神學(盧龍光牧師、余德林博士)、基督教教義核心(溫偉耀教授、林子淳教授)、基督教個人及社會倫理(葉菁華教授、陳家富博士)等課程。除進行學術交流及為參加者提供個別的研究指導外,亦安排參加者參觀香港基督教教會及有關機構。

2. 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

自2000年起,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簡稱「宗文社」)遷入神學樓,成為本院的姊妹機構,繼續發展有關中國宗教與文化及中國基督教的研究、學習及出版事工。

為慶祝宗文社60周年社慶,本社舉辦7次公開講座,其中包括:「動盪時代的挑戰:六七暴動與香港基督教」(邢福增教授)、「容不下的激進社會行動:荃灣合一社會服務中心(1973-97)與被規範下的基督教社會服務」(黃慧賢博士)、「合而為一:中華基督教會與中國教會合一運動」(王曉靜博士)、「港九明燈─培靈研經會的創立及其意義」(李金強教授)、「既濟未濟:一九○七年在華傳教士大會與《和合本》中文聖經翻譯」(麥金華教授)、「1997至2017:回歸後的基督教與社會」(葉菁華教授)及「徘徊於耶共之間:解密中共地下黨基督徒」(邢福增教授)。

宗文社更舉辦社慶座談會「今天,我們仍要談中國神學嗎?」假聖公會諸聖座堂一樓感恩堂舉行,由本社不同年代的重要人士進行討論,有:前瞻未來:李景雄牧師(資深神學工作者,本社首任華人社長);聖經與處境:盧龍光牧師(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榮休院長,本社前任社長);神學與宗教對話:賴品超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暫任院長、《景風》主編);基督教中國化:王曉靜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講師、本社副社長);神學與處境:林子淳教授(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學術主任、研究員);香港教會與處境:郭偉聯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副教授、本社董事)。會後設有感恩崇拜,由范晋豪牧師(聖公會諸聖座堂主任牧師,本社董事)宣講信息。

由宗文社與其他機構合辦的活動包括「那些中國地下教會與維權律師們」及「拆十不是過去式」等公開講座。

本社負責「中國基督教史學會」的秘書工作,本年主辦/合辦的講座或研討會包括「思想史、宗教比較史與中國基督教史研究:以《真光》及《月華》為例的探討」(會長郭偉聯教授主講)。

除國際學術期刊《景風》外,宗文社亦出版以華人教會和學術界為對象的中英文書籍,包括與中文大學出版社合作,本社負責編輯及製作的《吳耀宗全集》第三卷:抗戰後期及國共內戰時期(1942-1949)共兩冊,已於2018年8月由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另本社獲聖公會荊冕堂委托製作堂史《荊冕榮光:香港聖公會荊冕堂五十周年堂史(1965-2015)》將於11月底出版;以及國內委托製作《田野萬象—當代中國基督教發展報告》(高師寧主編)【簡體版】預計於12月底出版。

3. 基督教研究中心

基督教研究中心自2006年成立以來,一直與「宗文社」建立密切的協作關係,亦以合辦形式與崇基學院或其他基督教團體舉行多項活動,包括「傳經講座」及多個公開講座、國際學術會議、培訓工作坊等,如「靈修的宗教對談」系列之基督新教靈修工作坊:「會晤聖言」(Encountering the Word)、與漢語基督教研究所合辦「國際學者跨學科專題研討會」以及「第九屆「基督教與中國社會文化」國際年青學者研討會(2018)」。

另有與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合辦講座「基督教與中國民間宗教的互動(19-20世紀)」(褚瀟白教授主講);研究計劃有由任志強博士負責「尋找『雨傘後』新世代的靈性特質及宣教與牧養路向」研究計劃,以及與普渡大學合作「當代中國基督徒口述史」研究計劃。

4. 優質生命教育中心

本院於2009年成立優質生命教育中心,肩負基督所交付的「使命」(mission),踐行「願景」(vision),推行優質生命教育,引導教會學校的學生認識真理,鼓勵他們為天國服務,為建立公義、仁愛的社會而努力,並以落實基督教教育理想,建立優質生命為終極目的。中心的事工包括凝聚堂會及教會學校的培育工作者、進行有關宗教及生命教育的研究、舉辦課程、研討會和工作坊等,包括:由香港體驗教育聯盟主辦、優質生命教育中心協辦「留白有識」【Doing Nothing all Day】電影放映會。另「中學的生命教育:宗教、靈性與文化視域」2018/2019年度計劃已獲世界傳道會/那打素基金支持,繼續以生命教育服務校園。

5. 交流項目

本院成立至今,竭力以本地關懷出發,滙通中西學術,讓師生、牧者等接觸多元傳統,建立全球視野,並於與國內外學術機構建立常設夥伴及交流平台。亞洲文化與神學高級研修班(IASACT)由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贊助,為來自亞洲及北美學者提供住宿及研究資源。2015年開始由本院全面負責執行籌辦工作,2018年的研修班於6月14日至7月14日圓滿舉行。經過遴選共有12位來自10個不同國家及區域的學者參加,包括澳洲、印度、印尼、蒙古、尼泊爾、菲律賓、中國、新加坡、英國及越南。當中3位來自中國及菲律賓的學者現正分別在澳洲、英國及新加坡進行研究工作和修讀博士學位。研修班以6月18日上午舉行的開幕崇拜正式開始。今屆IASACT學者還有機會參觀香港聖公會會督府及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專題展覽:「奢華世代:從亞述到亞歷山大」,了解本地文化及宗教歷史並參觀由大英博物館借出的多套展品。此外,他們亦積極舉辦周五飯聚和到澳門觀光,讓彼此進一步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同時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另外,由本院負責出版、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贊助的第三期電子學術期刊(QUEST: Studies on Religion & Culture in Asia)剛於今年發佈。QUEST首刊於2016年,除了接受曾參加IASACT的學者投稿,更刊登了數位研究領域與亞洲宗教及文化研究相關之學者的文章。三期期刊共刊登了17篇文章。

本院有7位學生參加2018/2019學年的交流計劃,包括兩位神道學碩士生、1位神學博士生及兩位哲學博士生到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Yale Divinity School)交流,除了其中兩位分別是神道學碩士和哲學博士的同學會交流一學年外,其他的會於上學期進行交流;兩位神道學學士生會於本年度下學期到台灣長榮大學神學院(Chang Jung Christian University Divinity School)交流一個學期。2018/2019年度有一位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Yale Divinity School)的神學碩士生來本院交流學習一學年。

本院一直積極推動學習交流。2018年5月24日至31日,由本院名譽副研究員松谷曄介教授及在日本宣教的林美恩校友(MDiv 2010)代為安排,造訪關西學院神學院、東京神學大學、國際基督教大學、青山學院大學及日本基督教團,同時亦參觀了大阪歷史博物館、神戶宗教歷史景點、東京淺草寺、日本基督教團神戶聖愛教會、SCF青少年團契、與基督教出版社Christ Times總編輯交流及分組參加東京五家基督宗教教會主日崇拜或彌撒,與當地神學院師生、教會及出版社交流,參加者共25人,包括4名教職員。

(六)財政狀況

蒙上帝的恩典,及崇基先賢的理想與努力,本院兼具香港中文大學的學術單位及服事教會的神學教育機構的雙重身份,成為主要華人社會(香港、新加坡、台灣和內地)中獨設在公立大學中的神學院校。然而本院的財政並沒有接受政府公帑資助,悉數仰賴教會及私人捐獻維持。一直以來,蒙支持宗派教會,崇基學院校董會及眾弟兄姊妹熱心支持。因應不同需要,我們希望獲更多同道認同投資天國人才的重要,支持奉獻「崇基神學教育基金」、「時機青年神學獎學金」及「中國內地神學生助學基金」。2017/2018年度我們有經常費赤字港幣$3,735,000元。盼望眾教會及信徒願意對神學教育作更大的承擔,使本院能在財政上無後顧之憂,在獲得穩定的支持下,專心發展神學教育。

隨著聖堂暨容啟東校長紀念樓在2013年使用,現時整個項目的預算開支修訂為7,800多萬元港幣。感謝各方鼎力支持,自2003年起,本院共舉行了9次步行籌款、5次籌款音樂會及1次感恩籌款晚宴以籌募捐款。與此同時亦獲各支持宗派、崇基學院、各堂會及個人的募捐,現時仍需籌募款項近700萬,盼望弟兄姐妹繼續紀念及踴躍奉獻。

(七)未來發展

今年是崇基神學創辦55周年的紀念。回想1963年,崇基學院為進一步宏揚神學教育的使命,創辦崇基神學院,復於1968年改組為崇基神學組。55年來,本院數經改組,期間伴隨香港教會及社會,渡過各種考驗與挑戰。如何讓崇基神學在時代巨變中,扎根香港,關懷中國,面向普世,在在需要我們因應自身的條件,評估前面的困難,從而作出更適切的變革。

大學與神學教育。本院乃華人社會唯一設於公立大學的神學院校。廁身大學體制,並在宗教研究同仁的協作下,本院老師當謹守位分,致力於在學術研究上,更好地服事教會。感謝上主,備受全球高等教育界重視的「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公佈了2018年度的排名,其中香港中文大學在「神學及宗教研究學科(Theology, Divinity & Religious Studies)」中,獲評為世界排名第47位。據QS官方網頁形容:「香港中文大學是唯一上榜的香港學府,該大學的神學教育由崇基學院神學院負責提供,設有大學本科和研究學位。」本院一直不以追逐排名為己任,是次雖獲肯定,但我們絕不以此自滿及自誇。隨著香港高等教育的急劇轉變,崇基神學在學術研究方面也面對愈來愈高的要求,本院老師在委身神學教育及教會事奉的同時,如何在學術研究上作出更多貢獻,成為「識見僕人」,在在需要各位的記念。再者,近年中文大學推動各項課程及老師評核,本院在中文大學體制內,須配合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在堅守神學教育的理想的同時,作出符合大學的要求。

課程重構。我們也十分關注神學課程如何更新,與時並進,更好地服事教會。對此,本院已成立了課程重構工作小組(Curriculum Re-Formation Working Group),由研究及出版副院長葉菁華教授任召集人,成員包括關瑞文教授、黃根春教授、葉漢浩教授、李均熊博士、王珏博士和黃慧賢博士。此工作小組正全面檢視本院神學教育,將嚴謹地參考國際神學教育趨勢、搜集各持份者(支持宗派、學生、畢業生、大學有關部門等)意見、聽取校董會的指導等,在未來數年內逐步提出本院神學課程改革的建議。在起步階段,小組向文學院成功申請了撥款,邀請韓國延世大學兩名學者Professor Samuel Y. PANG(Director, Global Institute of Theology)及Professor Sung Uk LIM(Assistant Professor of New Testament)於2018年4月11日至13日到訪本院。他們主持了數個專題講座,講題包括“Towards Theological Curriculum with Global Vision: A Korean Experience”和“Theological Education in a Korean University Setting: Vision, Tasks & Challenges”等。

建立老師團隊。數年前,尊敬的盧龍光牧師及溫偉耀教授相繼榮休,正式揭開了本院老師退休潮的序幕。未來數年間,本院大部分全職老師將陸續退休,如何建立新世代的教師團隊,在在影響著崇基神學教育的未來發展。本院於3年前設立「崇基神學教育基金」,就是為迎向退休潮而為建立新世代老師團隊涉及的額外財政負擔而籌募經費。本院教師身兼大學教授及神學院老師雙重身分,除了要符合大學對教授的要求外,亦須委身於神學教育及教會事奉。盼望各位為本院的發展,特別是老師團隊的建立代禱,並求上主為我們預備合適人選,供應我們的不足。

建立學生群體。神學教育除了課堂教學外,各種以學生為本的非形式學習,也是不可或缺。隨著全時間老師人數的增加,本院師生比例也有相應改善。不過,我們對同學(全時間與兼讀)的關顧,仍有許多需改善之處。2016年起,老師與學生會職員會,建立了定期溝通平台,藉此收集同學意見。神學樓優化工程的完成,也期望能建立師生教學及活動空間。

財務策略。一直以來,本院在財政上,除了學費外,均仰賴崇基學院、支持宗派、眾教會及信徒捐獻。隨著本院事工發展,在財政上面對愈益沉重的負擔。神學校董會成立了長遠財務策略小組,將因應不同需要衍生的財政及資源問題,提出建議,同時亦全面檢討本院的收支情況,期望能更有效地扮演管家角色,將上主藉眾教會及信徒交託予本院的資金,作更合上主心意及運用。

新院長遴選。本人將於2020年7月底卸任院長。感謝眾校董及老師的支持及協助,完成第一個任期(2014至2017)後,於去年(2017至2018)得享安息年。為了更好的預備遴選工作,神學校董會已成立了新院長遴選小組,由主席蘇成溢牧師任召集人,成員包括方永平教授(崇基學院院長)、陳志堅牧師(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代表)、林崇智牧師(循道衛理聯合教會代表)、王福義長老(基督教崇真會代表)、周健雄牧師(五旬節聖潔會代表)及林津牧師(校友會代表)。求上主保守整個遴選過程,並為本院預備合適新院長,毋忘崇基神學教育的初心,帶領崇基神學教育迎向面前的挑戰。

展望未來,本院需要面對各方面的改變及挑戰,並作長遠的企劃。我們將以老師團隊、學生關顧,及拓展工作作為未來十年的發展重心。本院仝人不敢或忘從上主領受的召命,期望崇基神學教育能夠符合上帝心意。我們這一代的責任,是承先啟後:一方面,我們承繼了先賢的基礎及資源,另方面,我們要為十年後的崇基學院神學院作好預備。為本院在過去一年的發展感謝上主及所有的支持者!更為未來的前路仰望上主的帶領,我們需要您結伴同行。際此香港社會及教會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衝擊,我們更須仰望從上而來的智慧、異象、勇氣、信心及盼望,在充滿挑戰之中,擔起識見僕人的責任。

願一切榮耀歸給上主!

發表於二〇一八年度神學日慶典(2018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