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前的5月4日,一群北京學生為了反對當時政府預備簽訂的一份不平等條約,無懼權勢的威嚇,堅持舉行了一場深信「公理戰勝強權」的遊行,史稱「五四運動」,為中國發展的歷史寫下了新的篇章。而於近二千年前的巴勒斯坦地區,耶穌為了完成上主託付給他的救恩計劃,敢於正面挑戰當時借助政權的宗教勢力,毅然拒絕放棄,繼續前行,向耶路撒冷進發,為全人類——包括反對和殺害他的人——帶來真正得救的可能,他進行了一場徹底的宗教改革,為基督宗教的救恩歷史寫下了新的篇章。
耶穌深知他必須「先死而後生」——犧牲自己的生命(33節)並在第三天復活(32節),才算得上是真正完成使命,這是他敢於無視威嚇,堅持必須向前走(33節)的動力。從某種角度來看,這是一場深信「救恩戰勝罪惡」的遊行,耶穌是懷着希望前進的。
今天我們身處的世界和社會又如何呢?公義已經把罪惡的權勢壓下了嗎?阿摩司先知的心願:「唯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阿摩司書5:24),已經實現了嗎?不!若我們放眼看看現今的世界和我們身處的社會,我們仍然會見到弱國似乎只能屈從強國,仍然會聽到弱勢群體正在呼喊的聲音。作為耶穌的跟隨者,我們是否也被一把叫我們放棄的聲音所嚇倒,停下腳步不再前行?抑或願意學效耶穌,向罪惡和不公義的權勢說:「不!」並靠着上主的大能,一起懷着希望繼續前行,踐行耶穌的託付,加入這場以救恩戰勝罪惡的運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