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
  • 繁體
  • 简体
  • 學生
  • 教職員
  • 校友
  • 訪客
  • 教會機構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

  • 報讀課程
  • 探訪/租場
  • 聯絡查詢
  • 登記/更新聯絡
  • 支持我們
  • 認識我們
    • 院長的話
    • 院長報告
      • 2020年度
      • 2019年度
      • 2018年度
      • 2017年度
      • 2016年度
      • 2015年度
      • 2014年度
    • 本院介紹
      • 本院架構
      • 神學校董會
    • 歷史傳承
    • 支持教會
      •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
      • 基督教香港崇真會
      • 香港基督教循道衞理聯合教會
      • 香港五旬節聖潔會
    • 同工團隊
      • 行政人員
      • 教授團隊
      • 研究人員
      • 校牧
      • 辦公室人員
    • 神學教育
      • 崇基神學教育基金
    • 事工服務
      • 信徒神學及生命培育部
      • 教牧事工部
      • 校牧部
      • 當代基督宗教教學資源中心
      • 基督教研究中心
      • 優質生命教育中心
  • 教學及研究
    • 簡介
    • 教授團隊
      • 專任老師
      • 客席教授
      • 名譽高級研究員
      • 兼任教師
      • 名譽講師
      • 客座教授
      • 榮休主任/院長
    • 課程
      • 學士課程
        • 神學文學士 (BA)
        • 神道學學士 (BD)
      • 授課碩士課程
        • 神道學碩士 (MDiv)
        • 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 (MACS)
        • 神學碩士 (MTheol)
      • ​研究學位課程​
        • 宗教研究哲學碩士博士銜接課程 (MPhil - PhD)
        • 神學博士 (DTheol)
        • 實踐神學專業博士
      • 文憑及證書課程
        • 基督教思想及實踐文憑
        • 基督教思想及實踐證書
        • 基督教生命教育文憑
    • 科目
      • 科目介紹
      • 各課程科目分類(參閱「畢業要求」)
      • 校曆、開設科目及時間表
      • 科目大綱
      • 實習
    • 研究
      • 基督教研究中心
        • 研究項目:新聞傳媒中的基督教形象
      • 優質生命教育中心
      • 亞洲文化與神學高級研修班
    • 交流與海外學術伙伴
  • 入學
    • 招生活動
    • 短片介紹
    • 課程資訊
    • 申請程序及表格
    • 學費與雜費
    • 獎助學金
      • 「時機」青年神學獎學金
    • 常見問題
    • 入學查詢
  • 學生平台
    • 學生手冊
    • 畢業要求
    • 校曆、開設科目及時間表
    • 科目大綱
    • 書目
    • 學費與雜費
    • 有用資料
    • 實習
    • 重要日子
    • 活動日誌
    • 學生告假
    • 學生會
    • 有用連結
  • 生活動態
    • 活動日誌
    • 校園生活
      • 神學樓
      • 聖堂
        • 聖堂內部
        • 使徒標記
        • 十四苦路
      • 鐘琴
      • 雕塑
    • 花絮留影
      • 201516 結業聖餐崇拜暨溫偉耀教授榮休惜別會
      • 2016 獻心營
      • 2016 第十屆週年牧養研討會
      • 2016/17 開學前師生營會
      • 201617迎新日
      • 201617開學崇拜
      • 2017 第十一屆週年牧養研討會
      • 2017「命途 • 想像」——基督徒青年商討日營
      • 週一加油站 - 九月份聚會相片
      • 週一加油站 - 十二月份聚會相片
  • 出版
    • 神學院通訊
    • 基督教研究中心暨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通訊
    • 教會智囊
    • 教牧副刊
    • 書籍推介
  • 教牧事工部
    • 簡介
    • 週年牧養研討會
    • 「聖經教導‧教會教育」研究計劃
      • 教會青少年流失與夕陽中的基督教教育(上)
      • 聖經故事聽過N遍了…
      • 教會青少年流失與夕陽中的基督教教育(下)
  • 友好連結
    •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 崇基學院校牧室
    •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 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
    • QUEST: Studies on Religion & Culture in Asia
    • 汕頭大學文學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 香港中文大學
    •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
龔立人教授

「識見僕人」系列 - 龔立人教授

龔立人教授,同學愛稱呼他做Dr. Kung,現為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MACS)課程主任及優質生命教育中心主任。他致力研究公共神學、基督教倫理學等與社會息息相關的神學科目,同時也十分關注生命教育的課題。他主張讀神學其實只需帶著令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期盼就可以了⋯⋯

龔立人教授

黃慧賢教授

「識見僕人」系列 - 黃慧賢教授

黃慧賢教授,同學愛稱呼她為Christina老師,現為崇基學院神學院助理教授和神學碩士(MTheol)、神學博士(DTheol)課程主任。她於美國聯合神學研究院(Graduate Theological Union)取得博士學位,畢業論文關於廣州基督教婦女工作的研究,現時致力研究婦女神學,自2016年起開始在本院任教⋯⋯

黃慧賢教授

葉菁華院長就職崇拜

日期:二零二零年十月四日(主日) 時間:下午三時三十分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證道(預錄):哈佛大學神學院講座教授費法蘭教授 (Professor Francis Schüssler Fiorenza)

崇基學院神學院

「識見僕人」系列 - 李均熊博士

李均熊博士,同學愛稱呼他作Leo Sir或Leo老師,現為崇基學院神學院講師及神學樓舍監。他主要研究舊約聖經,任教科目也是與希伯來聖經有關。舊約聖經記載昔日猶太人也是受壓逼的一群,Leo Sir認為這正正提醒所有基督徒如何在充滿抗爭的生活裡仍然堅守信仰,依靠上主⋯⋯

李均熊博士

「識見僕人」系列 - 關瑞文教授

關瑞文教授,現職崇基學院神學院副院長(教務),同時是研究院神學學部主任及神道學學士(BD)課程主任,亦是亞洲實踐神學學會會長。關教授於1992年入讀本院神道學碩士(MDiv)課程,期後於中文大學取得宗教及文化研究系哲學博士並於1998年開始在本院任教與實踐神學和處境神學有關的科目…

關瑞文教授

「識見僕人」系列 - 葉漢浩教授

葉漢浩,同學愛稱呼他為Alex老師,現為神學院助理教授及信徒神學及生命培育部主任,同時於工業福音團契兼任義務拓展總監,他熱心關注社會公義及貧窮階層面對的問題,現時主要任教新約科目,包括保羅書信及新約聖經處境詮釋等…

葉漢浩教授

「識見僕人」系列校友同學篇 - 陳國芳先生

陳國芳,2013年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MACS),現為實踐神學博士(DProf)候選人,任使命商道論壇召集人、豐盛社會企業學會董事,前商界專業人士,運用多年職場經驗與神學知識,致力實踐和發展有信仰的社會企業,將生活和信仰結合,服事教會、轉化社會…

陳國芳先生

「識見僕人」系列 - 王珏教授

王珏,同學們愛稱呼她為Sonia老師,美國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哲學博士,愛好烹飪,在神學院主要任教聖經研究的科目,如申命記派歷史、五經研究及詮釋方法…

王珏教授

「識見僕人」系列 - 葉菁華院長

葉菁華(Francis),於2020年8月1日上任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同學喜歡稱他為「青蛙老師」,2004年美國哈佛大學神學院神學博士(ThD),在課堂上透過深入淺出的講解、活潑生動的比喻、詩歌唱頌等,致力去除系統神學予人沉悶、深奧、離地的印象,強調系統神學與信仰、教會、社會息息相關…

葉菁華教授

「識見僕人」系列學生篇 - 劉倩婷同學 (BD)

劉倩婷,2018年入讀神道學學士課程(BD),前於工業福音團契鄰舍關懷中心任職,多年來以積極探訪服侍深水埗、大角咀一帶的無家者及長者,希望將所獲得的神學知識,繼續與社會上緣位弱勢社群同行,透過聖經研究為他們發聲…

劉倩婷同學

「識見僕人」系列 - 邢福增教授

邢福增,於2020年7月31日卸任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現為本院教授和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社長,研究中國、香港基督教歷史,分別於2010年及2014年獲頒「校長模範教學獎」及「神學院最佳教學獎」…

邢福增教授

「識見僕人」系列 - 白德培教授

白德培教授,同學愛稱他為白牧師或Rev. Tobias,23年前由瑞士差會派來香港宣教,多年來探訪不同監獄,在神學院主要任教西方基督教史等科目…

白德培牧師

活動預告

  • 2021網上課程體驗
    1月18日 (一) to 1月22日 (五)
  • 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 課程資訊日 (2021/22) 第一場
    1月23日 (六)
  • 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 課程資訊日 (2021/22) 第二場
    1月29日 (五)
  • 崇基神學獻心營 2021 Devotional Camp
    1月30日 (六)

經文:
「……請說,僕人敬聽!」(撒上3:10)

反思:撒母耳記上3章1至10節

祭司以利在上主的殿內服侍,相信他曾經聆聽並且回應了上主的召喚,可惜他沒有好好教導自己的孩子也懂得聆聽上主的召喚,接續他服侍上主的工作。結果上主要另覓合適的人選,而撒母耳就成為接班人。

以利可說代表了上一個世代的領袖,當他們離開或忘記上主的召喚時,上主又會興起新的一代來取代他們。撒母耳就是新一代領袖的代表,上主要召喚他來承擔服侍上主的職份,亦成為上主子民的新領袖。一代過去、一代興起,上主的召喚從沒有停止。

我們這一代也需要新的領袖帶領我們重建重要的核心價值。今時今日我們看見許多事非顛倒的事情,只要有權在手,黑的也變成白;趨炎附勢、為求利潤,甚至可以不惜做假。

上主的召喚來到這個世代,召喚你、召喚我,我們有否聽到呢?我們不要以為自己只是普通市民,不會成為領袖,故此可不必理會上主的召喚。不是的!因着社交媒體的幫助,今天每個人也有機會成為意見領袖,影響力絕對不能小覷!你的生活如何?你的見證如何?你的說話、你的行動皆會影響你周遭的人。這是我們需要聆聽上主召喚的時代!

王家輝(本院教牧事工部主任)

經文:
那時,耶穌從加利利的拿撒勒來,在約旦河裏受了約翰的洗。他從水裏一上來,就看見天裂開了,聖靈彷彿鴿子降在他身上。又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愛你。」(可1:9‭-‬11)‬‬‬

馬可福音記載耶穌受洗時,「天裂開了」。對,希臘文這動詞並非單純指天空「打開」了,而是像衣服被「撕開」(路5:36)一般的「裂開了」。同一個動詞,在馬可福音用於終章所載耶穌釘十架最後一刻「大聲喊叫,氣就斷了。殿裏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可15:37‭-‬38)聖殿的幔子將至聖所和聖所分隔,代表神與人、人與神不能逾越的阻隔。但耶穌的死卻將之撕裂開,人將可以「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是藉着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他的身體。」(來4:16;10:20)‬‬‬

馬可福音以首尾呼應的手法使我們領略耶穌的福音,從祂的受洗到受死,就是要使神人之間的阻隔撕裂開。不過,想深一層,阻隔撕開也意味我們與神之間沒有了緩衝,上主要透過基督直闖我們的世界。軟弱罪人在至聖之主面前毫無間隔之下赤裸相遇,是吉還是凶?(參Donald H. Juel, The Gospel of Mark (IBT series, Nashville: Abington Press, 1999), p.61f.)

「主啊,求祢憐憫:當這黑暗世代中,祢我面對面相遇時,我能因耶穌基督的受洗與受死,而承受你對我與世界的審判,誠心所願。」

李均熊博士(本院講師)

經文: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有恩典有真理。」(約1:14)

這是基督信仰中一極具份量的經節,帶給我們兩個震撼。

一、「道成肉身」(ὁ λόγος σὰρξ ἐγένετο)。當時的希羅文化中,道(λόγος)不是指一般的說話,而是指世界的原理。當時的哲人認為道是不受任何事物限制的,它遍存萬物之中,萬有也因此得着一點神聖。聖經卻宣告,這個世人期盼的道,其實就是基督,雖然祂本應不受限制,卻願意成了肉身。肉身(σὰρξ)更貼切可譯作血肉/情慾之驅,古希臘文中往往帶有貶意,被視為靈魂的監獄、污穢的溫床。耶穌降世,其實是為我們取了污穢。

二、「住在我們中間」(ἐσκήνωσεν ἐν ἡμῖν)。這個「住」(σκηνόω)有築起帳幕的意思。帳幕在聖經別具意義。舊約神與人同在的途徑,就是透過會幕(出25:8-9)。而新約對將來新天新地的描述,也是「神的帳幕在人間」(啟21:3)。這個神的帳幕,其實在耶穌身上巳經實現了,因為祂已住(σκηνόω)在我們中間。

聖經形容我們的身體也是一個帳幕,我們「在這帳棚裏歎息」(林後5:2)。活在血肉之驅,我們為苦罪嘆息,也為疾病、死亡等的威嚇而嘆息。但我們要記住,耶穌與我們同住了這肉身的帳棚,將來也必帶我們進到榮耀中。

任卓賢(本院助理教授)

經文: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每一事務都有定時。」(傳3:1)

反思《傳道書》3章1節至15節

「事務」:希伯來原文為hefets, 主要的意思是「渴望」或「喜悅的(事物)」,是一個情感性字眼。細閱《傳道書》3章1至15節充滿情感的內容,相信譯作「天下每一渴望都有定時」更恰當。傳道者以十四對人所渴望及不渴望的情境作對比,帶出人生無常、總有起落的道理。有經歷過生死、愛恨、得失、哀樂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慨歎「世事又豈能盡如人意?」細閱十四個對比,我們看到渴望的事情往往都不在人的掌握中,總涉及一些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或許我們可以積極追求,可是我們不一定得到,但是我們總要追求 (9–10節)。在無法積極追求的情況下,我們也得承認自我限制,未能滲透萬事 (11節),只能學習被動地等候。等候是一種屬靈的功課、一個反省的空間、一個人性的提煉、學習交託和信靠那「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的上帝 (11節)。

在此與大家分享由神學家雷茵霍爾德·尼布爾所寫的《寧靜禱文》,共勉之(以下是維基百科收錄的洪宋弦的譯文): 「神啊,請賜與我寧靜,好讓我能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情。請賜與我勇氣,好讓我能改變,我能去改變的事情。請賜與我睿智,好讓我能區別,以上這兩者的不同。」

王珏(本院助理教授)
版權所有 © 2021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
  • 支持我們
  • 免責聲明
  • 無障礙網頁
  • 私隱政策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