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又一步的恩典之路——鄧頌翹 (’06 MACS; ’09 MDiv)

第74期校友專訪——2022年11月號

鄧頌翹(下稱Maggie),基督教宣道會北角堂會友,2005年完成本院證書課程及高級證書課程,再進修由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提供的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課程 (MACS),最後決定攻讀三年的神道學碩士課程 (MDiv),回應上主的呼召,進入牧職,現時於母堂任職牧師。

神學一條龍

Maggie在進修MACS前,曾修讀本院兩個校外證書課程。當時她的心態是想嘗試一下「高級版」的主日學課程,就這樣獲得了神學的證書和高級證書。「證書課程年代,老師有關瑞文教授、陳家富博士,溫偉耀教授和彭順強博士。得到關瑞文教授的鼓勵,我讀完了證書課程後,繼續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課程,更成為了首屆的MACS畢業生,此後再進深牧職課程,完成三年的神道學碩士課程 (MDiv)。」

「我全職讀MACS時,是考慮作全職的事奉,但未想到竟是傳道人。」Maggie當時在一家有基督教背景的福利機構做宣傳和行政工作,後來該機構開設一個行政協調的新崗位,主要職責是和教會分享社關、扶貧工作,推動基督徒關心社會,並鼓勵教會和教徒捐款支持。「那時的我認為要在基督教機構任職,讀過神學比較好。」然而,計劃總趕不上變化,一年全日制MACS課程匆匆完結,Maggie意猶未盡之餘,內心也漸漸發生了變化。「神學院是一個很好的環境,MACS和MDiv的同學一起上課,每逢週四崇拜晚上,我能聽到在不同教會實習的同學分享所見所聞,而那些經驗在堂會生活是較少接觸的。」不知不覺地,她萌生了在教會當傳道人的想法,參與全職事奉的可能性又大了一些,當時她跟黃根春教授和關瑞文教授傾談了好一會兒。最後,Maggie的心志,加上老師的鼓勵、家人的支持,使她全心全意地踏上了牧職之路。

Maggie和同學参加神學日慶典
Maggie和同學参加神學日慶典
拓闊眼界

來自福音派教會,進入強調普世大公的崇基神學院,Maggie是如何調適及融合?Maggie表示在崇基神學院令她獲得很多新的領會。「我來自福音派教會,在教會內不少信仰內容大致已有定案,不需要討論。但是,作為神學生,在學習的場景就能有空間探討。」Maggie進一步解釋。「課堂上探討的目的並不是要推翻定案,目的反而是加深自己對這個定案的理解,使自己在宗派的立場上更堅定,過程中令我整個思考更加完備,也因着課堂,可以討論很多在教會內較少接觸的話題,眼界得以拓闊。」

生於一個強調獅子山精神,香港人要自強不息的年代,Maggie自言常抱持一種只要努力,就可以脫貧的看法。即使信了耶穌,於教會事奉,往往視貧窮人士為受助對象。在神學院的學習中,Maggie學習重新「看」人,「貧窮的人未能脫離困境,未必是他不努力。也許老土點說,他們是『輸在起跑線』,因缺乏了一些先天條件,沒有良好的家庭背景,事倍功半;某些人努力卻是事半功倍的。」Maggie頓感到在神學院內的學習深化了她對關懷弱勢社群的看法,學會理解他們的處境。她認為學習閱讀經文、佈道、敬拜、甚至是教會管理固然重要,但神學院更教曉她如何從神學⻆度思考 (think theologically),這也是Maggie深感獲益的。「堂會的事工是以人為本,這些事工的出現,也是因為人的緣故。故此,我能夠有機會以新角度重新思考事工的本質,對事奉很有幫助。」

Maggie直言以往探病時,會覺得自己在行善事,現在她更多視之為分享。有些教友在各方面擁有較多資源,有些教友則相對擁有較少資源;較多的可和較少的分享;富有家庭中的小孩,即使家中什麼物資也不缺,但卻缺乏家人的陪伴。他們或有零用錢買心愛的零食,但偏偏沒有共享的人。故此,時間資源和財政資源較多的可與較少的人分享。Maggie笑言自己是財政資源短缺,但在時間上可陪伴時間資源短缺的人。分享的時候,雙方在過程中都有學習和禆益。

Maggie參加內地交流團
Maggie參加內地交流團
「史」上最強

讀書時代,Maggie已喜歡文科,特別喜愛歷史科,後來更着迷於西洋歷史,本科時便選此作為自己本科。讀神學後,她轉移陣地,研讀基督教史,當中包括白德培牧師的西方基督教史和邢福增教授的中國基督教史和傳教士歷史,更取得佳績。「同學們在神學科和聖經科中表現出色,但一看見密密麻麻的歷史科筆記,就感到頭痛,並發出悲鳴。」特別愛尋「史」的Maggie卻樂在其中,更曾和神學生一起分享讀「史」心得。

「在畢業那年的週四晚會,我曾說崇基神學院的老師們真的很出色及和善,無論在學術上、教學上和學生的關係上亦如是。我感激他們每一位。」由於Maggie最愛歷史,故此,她修讀不少邢福增教授的科目。「近代中國的歷史,我一直都不太感興趣。在崇基讀神學後,修了邢老師有關現代中國與基督教會的課,令我看見了上帝在中國內地的工作,基督教在無神論者的國度中,是如何和抗拒基督信仰的人發生互動。」後來,她更參加了宗文社舉辦有關現代基督教的七個課堂。這課堂更令她反思,如果要成為一個傳道人,絕不能單因為無神論者身分,便和他們割席。Maggie更表示,對於自己不理解的群體,即使認為他們和你的在政治各方面文化和價值觀不一,也必須知道當中的原因,並客觀、公平地研究和審視歷史。「邢老師的講課令我放下對近代中國史的抗拒。聽完他的七堂課後,更發現自己對於近代中國是一無所知。」於是,Maggie抱着擴闊眼界的心態,去研究現代中國的歷史,去認識那近在咫尺的群體。

最近,Maggie回到神學院探望老師及辦公室同工。
最近,Maggie回到神學院探望老師及辦公室同工。
新世代牧養模式

Maggie於2009年畢業,當年已深感自己一代的牧者不能沿用八九十年代的牧養方式。「現時香港教會正經歷一個更大的轉捩點。香港社會和整個世界的形態急速改變中,教會同道一起思考、整合、累積新的經驗,共同探索在新時代下的傳福音和牧養模式,當然包括因疫情而生的網上崇拜。」Maggie表示現時教會的活動也以混合模式,實體和線上同時進行。要如何把幾千年來不變的真理繼續流傳下去及如何牧養好弟兄姊妹是她繼續不斷尋問和思考的問題。

面對移民潮,Maggie從同道中得知不少成年人夫婦,在移民的計劃中也會諮詢牧者。「就我個人而言,在牧養教友的時候,我會從和弟兄姊妹同行出發,一起幫助他們計算移民過程中要付出的代價和要面對的改變。移居外地是人生一個重大的決定,我期望自己的角色是幫助他們做好各方面的思想準備,以便能面對新生活所帶來的挑戰。」問及如何牧養教會內不同信念或不同背景的弟兄姊妹時,她表示一切都應回到信仰和神學。「若遇到教友持兩極看法的情況,牧者也很難理出一套通用的牧養法則,但陪伴和關心,並在言行之中,把牧者的信仰活出來,秉持基督徒的價值,也即是回到最根本的信仰。」

Maggie從讀神學到進入牧職,一步又一步,有時或偏離了她個人的計劃,但也一直在上主為她計劃的恩典路上。相信在未知的前路裏,上主也一定牽引她走這牧職之路。

(訪問、撰稿:李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