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複製的陳佐人—陳佐人(89BD)

第55期校友專訪—2018年3月號

陳佐人在2017年11月的神學日崇拜中,陳佐人教授回到母校證道。他於1989年畢業,獲神道學學士學位,後往美國進修,先後獲芝加哥大學文學碩士及哲學博士,1996年任教於美國西雅圖大學神學與宗教研究系,現為副教授,主要任教世界宗教及神學。

身分的雜多

陳佐人父親祖籍潮州,是一名船長,曾任海洋大學的教員。1949年,共產黨建國後,撤退到台灣基隆生活,結識了來自上海的母親。1959年,陳佐人於台灣出生,1967年暴動期間,舉家移民到香港;1989年負笈美國攻讀碩士及博士課程。陳佐人稱,母親活躍於股票買賣,家中的牆紙都是華爾街的圖表。「我自幼已經從媽媽的口中聽聞過芝加哥這個地方,知道她是全世界最大的期貨市場。」沒想到,多年後,他就在芝加哥大學進修。

陳父不滿台灣學校只教授中文和日文,希望兒子具國際視野,於是舉家遷移到香港,讓他能學習英語。「當移民來港時,媽媽只跟我說和我去夏令營,所以我只帶了幾本書。船駛出了公海,他們才告知我不再回台灣的真相。我內心的震動遠比香港的暴動激烈。」就這樣,他成了半個「香港仔」。「我從小就懷念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會唱《梅花》,對中國大陸沒有特別的感情,在美國居留接近30年。」這種身分的雜多性構建了今天的陳佐人。

學術背景的雜多

陳佐人的雜多性也源自他在不同神學院的學習。來自非宗派小堂會的陳佐人,在1975年的葛培理佈道大會中決志信主,在夏令會中決志投身牧職。惜會考科科「光頭」(不及格),於是在教會任職幹事,再於空餘時間在神學院就讀延伸課程。「當時,大部分信徒是在大學畢業後才進修神學的,像我這種中學畢業而去報讀神學的絕無僅有。」為了彌補不足,陳佐人加倍用功。年青時,他已將柏拉圖和康德的中英文哲學書都看完一遍,20歲前,他已讀完大部分奧古斯丁的主要著作。申請入讀崇基前,他把神學組老師的著作都看完,其中包括他們的博士論文。

在崇基神學組讀書前,他曾在一間聖經學院和兩間神學院進修,包括:中國神學研究院,協同神學院等,連同後來的芝加哥大學神學院,他笑言:「我從不同角度讀了教會歷史科四次,系統神學科三次……」

左為陳佐才牧師,前神學組主任。
左為陳佐才牧師,前神學組主任。
陳佐人和太太曾居住在神學樓已婚宿舍,故此,二人非常懷念當時的學生生活。
陳佐人和太太曾居住在神學樓已婚宿舍,故此,二人非常懷念當時的學生生活。
集百家之長

「我帶着基要派、福音派的背景入讀當時被人認為是自由派的崇基。但我深信個人的立場和神學研究沒有必然的關係,來崇基神學組讀書,我沒有半點掙扎。」來自福音派教會背景的陳佐人笑言自己乃是有意識地進入崇基神學組,目的汲取百家之長,消解不同宗派之間對神學的爭論。「當時,老師們都笑指我是間諜。」他自言與一般學生無異,選修當時具名氣的老師的課堂,也刻意避開眾人迴避的課堂。回望過去,他深深地明白到每位老師都具備了開啟學生盲點的能力,只要學生能保持開放,必有豐富的收穫。「當年,我本來想過略過舊約科目,但最終李熾昌老師的舊約科目令我有很多驚喜,也讓我發現自己的盲點。」他以師兄身分提醒神學院同學。「不要對任何科目抱主觀成見,不要先入為主,應保持開放,和對每一學科存有好奇心。」

陳佐人表示學生總是急功近利,希望遇見和畢業論文題目相關的老師,助自己一臂之力。他笑言,他在芝加哥大學遇到的老師,大部分都和自己的研究無關。「很多著名學者不約而同地告訴我,你最輕視的科目,往往最後有可能成為了你的研究興趣,又或者成就了論文的突破點。」他語重心長,引用當年神學組老師陳佐才法政牧師嘴邊的一句教導來鼓勵神學生對不同學科進行探索,切忌故步自封:「在靈性和學術上,我們經常無心插柳柳成蔭,而這境界是經常出現的。」

陳佐人夫婦和校友陳慎禮(MDiv 88)在美國見面。
陳佐人夫婦和校友陳慎禮(MDiv 88)在美國見面。
崇基與芝大

「以前周天和牧師每天早上在宿舍旁邊練習太極,我就在旁邊跟他討論對觀福音的小問題。」當年神學組規模不大,學生和老師關係非常密切。老師經常出席非正式的學生活動,學生能透過這些活動,和老師對談。「芝大的環境亦是如此。透過和老師們的個人接觸,感染他們的學養。芝加哥大學對我來說,是崇基神學組的擴大版。」陳教授表示,早年在芝加哥大學讀書,很容易適應學習環境,崇基神學組的教學模式應記一功。

陳佐人與芝加哥大學神學院教授,著名神學家特雷西 (David Tracy)

回想起在芝加哥大學的博士生涯,陳教授回味無窮。「當時在芝大神學院,有十個博士生跟隨特雷西教授(David Tracy),每星期一晚於教授府上聚會,輪流報告專題報告最新研究進度。每一次老師都會準備兩三個法國蛋糕,伴以五至十支紅酒和白酒,大家離開時都醉若天仙,也不甚記得各人的報告。」學生就一個專題例如:聖靈論或基督論,研習天主教、更正教和哲學科的神學家或學者的思想,如:納卡爾(Karl Rahner),卡爾巴特(Karl Barth),龍納根(Bernard Lonergan),默茨(Johann Baptist Metz),保羅利科(Paul Ricoeur),哲學方面,例如:哈巴馬斯(Jürgen Habermas),更正教方面,例如:田立克(Paul Tillich)。「報告的內容,大家時有重疊的地方,情況就像大家都在吃三文治,但火腿煎蛋,還是餐肉腸仔,任君選擇。」承傳了芝加哥大學的精神,陳教授表示不單單重視神學的方法論,也不忘把傳統及神學經典與處境關連起來。

陳教授曾「非法」拆卸宿舍廁所,旁邊兩位弟兄則為「幫兇」。他笑言當時已被老師當場「逮捕」,他也叮囑師弟妹不可效法。
陳教授曾「非法」拆卸宿舍廁所,旁邊兩位弟兄則為「幫兇」。他笑言當時已被老師當場「逮捕」,他也叮囑師弟妹不可效法。
1999年,陳佐人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1999年,陳佐人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不能複製的陳佐人

在2017年神學日崇拜的講道中,陳佐人教授指出香港的那種雜多性(hybridity)是不能複製的。眼前這一位集合了潮州和上海血統的陳佐人教授,在基要派和福音派教會長大,到崇基攻讀神學,又曾先後在中國神學研究院,協同神學院,芝加哥大學神學院等地進修;出生在台灣,成長於香港,在美國進修和任教;同樣,在他身上所展現出來的這種雜多性也是不能複製的。

給師弟妹的話

「學位並不等同於學問,正如崇基神學院的沈宣仁教授,他的學問一早已遠超過他的學位。」他勸勉崇基學院神學院的學生,不囿於學位,竭力不斷地追求學問。

訪問、整理:李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