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世記13章,我們看到亞伯蘭因饑荒離開迦南暫避埃及,饑荒結束後,他再次帶領家人回到了迦南。經文特別記錄了他的一個行動:「(亞伯蘭)往伯特利去,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間,當初他支搭帳棚的地方,也是他起先築壇的地方。亞伯蘭在那裏求告耶和華的名。」(創13:3-4)這經文中的兩個時間點——「當初」和「起先」——揭示出,亞伯蘭初到迦南時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爲耶和華築壇敬拜。
這段經文不僅强調亞伯蘭築壇敬拜,也特別指出,當他從遠處返回家園時,重回起初築壇的地方。石頭是否仍然存在幷不重要,但伯特利翻譯出來就是「神的家」——卻有着非凡的意義。亞伯蘭的回歸不僅是回到家園,更是回到「神的家」,那與神親近、呼求主的地方。這一簡單的行動,蘊藏着深刻的屬靈意涵:石頭雖然普通,但壇承載了他與神相遇、同行的記憶。
在崇基神學院,也有類似的信仰記號。每年5月的結業崇拜中,畢業生們會帶着寫滿心意的小石頭,一位一位排隊,將石頭放入小水池中。這些石頭象徵着他們與神同行的印記,場面格外感人。更讓我觸動的是,當校友携家人重返母校,向孩子講述當年的經歷時,那水池中的石頭成爲他們信仰故事的見證。這個小小的儀式提醒我們,神學院不僅是知識的殿堂,更是學生築壇,與神同行的地方。
這「未圓經課」迎來了2025新的一年。我祝福你在信仰的旅程中與主有新的相遇。但我也希望你能重溫所築的壇,重獲信心的力量。特別是「伯特利」的壇,神的家的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