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4 | 路10:25-37

周健雄牧師
  • 香港五旬節聖潔會永光堂

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針對人能否知道而行道。從律法師與耶穌的對話中,可看出律法師深明律法的條文,就是猶太人自小就知道的:盡心、盡性、盡意愛神,也要愛鄰如己。耶穌順著他所知,叫他「照樣做」,並指出這就是「得永生」的法門。但耶穌的回答未能使律法師滿意;因為在他看來,要「愛鄰如己」,首先要看誰是我的鄰舍,若不幸與盜賊、罪人、外邦人為鄰,怎能實踐「愛鄰如己」的誡命呢?因此他問耶穌:「誰是我的鄰舍呢?」這即是說:要愛鄰舍,也得要看他們是誰!這話反映希羅時代巴勒斯坦地多民族共處的實況,猶太人對於四鄰血統不純正的撒瑪利亞人、外族人,乃至羅馬統治者,都存心排拒。身分決定一切,沒有迴旋的空間。律法師的立場,與今天社會上普遍以「顏色」來定誰是我的朋友,所持的邏輯如出一轍。

但耶穌藉撒瑪利亞人的故事指出,一個被猶太人歧視、在社會沒有身分的撒瑪利亞人,若他在你身上展現憐憫的行動,這相比於一個與你同文同種、身分尊貴的「自己人」,但他心中沒有慈悲憐憫,或不把慈憐的心表現為實際行動,哪一個才算為「我的鄰舍」呢?這一問,就成功將「誰是我的鄰舍?」觀念扭轉為:「我是別人的鄰舍嗎?」前者是以「我」為中心(ego-centric)的思考,後者卻是以「他人」為中心(other-oriented)的思考。今天,若我們若承認自己為基督徒,持定基督徒的身分與召命,實在要謙卑地思想撒瑪利亞人故事,看它有何話要對「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