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牧师——林津 (’95 MDiv)

第73期校友专访——2022年9月号

林津牧师,1995年神道学硕士(Master of Divinity)毕业,2002年按立,现任循道衞理联合教会观塘堂主任牧师和循道衞理观塘社会服务处主任,同时担任香港循道衞理联合教会会长。

电脑程式员?酒店从业员?教师?牧师?

自小学和中学就读天主教学校的林津,在学期间听了不少圣经故事,初中曾打算洗礼,却因时间不合而没有赶上慕道班。后来,他前往美国升学时参与了当地接待留学生的华人教会,认识了不少弟兄姊妹。一年后,他洗礼,正式加入教会,成为家中首位信耶稣的成员。本科攻读电脑系的他,就读两年后转为酒店和餐饮管理学系;大学期间,在前往退修会的途中经历了一次严重的车祸。意外后,他一个人躺在路边等候救援时,脑海浮现过去的片段,突然有种万事皆虚空的念头。痊愈后,他变得更感性,做事更用心,看事物也有了全新的角度,更萌生牧职的可能。

1989年的夏天,林津大学毕业后回港,正准备大展拳脚之际,遇上酒店业低迷,因曾副修数学,在教会亦有不少事奉岗位,获一所基督教学校聘请为数学老师。「那时候挺开心的,任教中学的宗教气氛浓厚,老师们都是基督徒。上课以外的时间,例如:小息、午膳和放学时间师生皆会开祈祷会或查经班,我的感觉就像是半个传道人。」自从美国回港后,他加入了循道衞理联合教会香港堂,恒常参与教会的服侍,并于每日放学后,回教会查经和参加团契活动;在预备查经并进行资料搜集的过程中,他更发现神学家的看法常常和自己产生共鸣,令他对神学更感兴趣;他又带领家中两个亲妹妹、外婆和很多学生信主,故此,他更确认上主对他的呼召,终决定于1992年进入崇基神学院,接受正式的神学训练。

林津感恩自己能带领家中妹妹和婆婆信主。
林津感恩自己能带领家中妹妹和婆婆信主。
读神学的日子

已婚的他读神学后并没有住在神学楼宿舍内,跟太太和爱犬居住在中大旁边的赤泥坪村屋,但只要同学一有活动,无论是谈天也好,桥牌也好,他定必几分钟内出现。「每星期,我都会随陈佐才法政牧师去游泳,他还会请我们吃早餐。」自言不是读书人的林津如数家珍,声称同学中有不少「猛人」,包括:叶菁华、关瑞文、庞熙荣、彭淑芬、龙雁玲、周惠贤、王家辉、杨国强、范晋豪和池嘉邦等等。「因为他们的缘故,我努力也是徒然,因为A都给他们取走了,我拿B也心满意足了。」每当遇到信仰上的新思维和新挑战,神学生们都一同分享和交流。事隔多年,他笑言脑海中只剩下和同学吃喝玩乐的记忆。他感恩自己在一所开放和多元的神学院毕业,并把在在神学哲学和宗教课堂内容都转化成牧养招式了。「在崇基学习的大公精神使我懂得如何尊重教会中各种不同的声音。」

会长风格

担任会长一职前,林津曾任循道衞理联合教会社会服务部部长及联区长;成为会长后,除了堂会的牧养,还须兼顾总议会的各项事工。他在循道卫理联合教会成长和服侍,过去二十多年有机会在不同岗位服侍,有更全面的视野,面对不同的挑战,也容让他在不同范畴探索。他曾负责过印佣事工,因深感到在印尼宣教并不容易,故把握机会,透过举办兴趣班、嘉年华会和探访活动等,和她们分享信仰,虽然暂时回来参与教会崇拜的印尼佣工不多,但也很感恩能够服事她们。「但我在崇基或教会的领受是,数目并不是最重要的,把福音播在她们心田才是最重要的工作。」

「作为会长,我并没有特别的风格。我希望多聆听会友的意见,了解弟兄姊妹更多,一同完成大家的计划。」林津希望领导教友迈向前行时,能先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在合一基础上,共同商讨方向并掳手同往。循道衞理联合教会属下有不同堂会,林津认为各堂既可以集中资源共同发展事工,也可以在自己所处的堂会地点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总议会和各堂会就继续互相合作,发挥最大的服侍果效。

「电眼」牧师

从小就很喜欢到沙滩,也能够畅游海底世界的林津,原来并不擅长游泳。「我自小就懂得游泳,但奇怪自己总游得不好,即使费尽力气也不见速度有所增加。原来自己的身体密度高,即使放松,最后还是很容易沉到水底去。游泳会较吃力,但对於潜水来说,却非常适合。」潜水时,很多人要负铅才能沉到水底。「人家要背十磅,我只须背五磅便能沉下水底了,轻松得多。」一直以来都希望学习潜水的林津牧师曾因大部分课程都设在星期六、日,和教会活动时间不合,只好打消念头。直至2005年,他认识了一位潜水教练,愿意在他休假的日子教他潜水,令他梦想成真。自此以后,若非学校开学礼或退修会等活动,他周一定必「潜水」。

每逢星期一,林津例必「潜水」,陆地上较难发现其踪影。
每逢星期一,林津例必「潜水」,陆地上较难发现其踪影。

海底世界异常精彩,令林津感到奇妙、满足和压力全消。「在水里面,人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可暂时放下俗务。」他喜欢海底的一切,最喜爱的是海蛞蝓,一谈到这生物,他低沉的声调和语速也不自觉地提高。「海蛞蝓有大有小,长度都是以毫米计。首先,你要熟习牠们的生长环境,你才能看得见牠们。潜到海底时,你会看见不同的石头、珊瑚和藻类,令人感到非常雀跃。参与潜水这种运动前,我是完全没有听过海蛞蝓的名字。」渐渐地,他发现原来海底有着各种各样的海蛞蝓,于是把牠们一一拍下来。他总是能发现同行朋友未能发现的海底生物,故此他获得了一个「电眼」的绰号,他更还拍下了一些渔护署资料库上也未有记录的生物,并把自己的珍藏相片与署方分享,以作比对及储存。

潜水运动不但为他带来一星期一次的水底漫游,更令林津认识了一群爱好潜水的非教内人士。他在Facebook开设了「星期一潜水会」群组,至今有十多年历史,共有约四、五百人加入,每次活动都吸引了不少爱好者参加。无心插柳的他没有想过自己牧师的身份也吸引了不少人参加教会聚会,可谓是意外收获。

自设爬虫馆

林牧师虽然喜欢小动物,但小时候家中租住公共房屋没法饲养,只好每逢旅行时,到各地的动物园去探望动物。大学毕业结婚后,他和太太建立了小天地,就开始在住处饲养各种爬虫类动物。「那年,我还居住在九龙,一天放学,有人按门铃告诉我们外面有只『巴西龟』,但不知牠的『龟』宿,最后,我们把牠收养了,直到现在差不多有30年了;池嘉邦牧师是我的神学院同学,受他的影响,我养了四条蟒蛇、三至四只树蛙,还有一些蜥蝪和蝾螈。养着养着,就堆满了全屋。他们的寿命都不长,树蛙、蜥蝪也都只有几年寿命,现只剩下一条养了大概20年的蟒蛇了。」

他笑言自己很喜欢动物,太太只好爱屋及乌。除了爬虫类动物,林家更养了一只65公斤的巨型高加索犬,替牠取名为Mike。「下班时比较累,但是一回家,他便会跑过来,摇头摆尾地欢迎你,一瞬间压力全消。」身为会长,林津责任不轻,曾因为压力而患上胃病的他,现有爱犬和各爬虫的陪伴,已找到减压的良方,每逢周一的潜水,他更视为休息、重新得力以事奉上主的途径。

最近,有不少弟兄姊妹移民,堂会或遇上同工流失的问题,林牧师坦言自己曾经历过九七年的移民潮,所以面对今天有信徒离开表示理解。他同时认为现今因交通和资讯发达,流动性比以前大,即使大家天各一方,关系也不会受太大影响。他深信未来若能加强大家在网络上的连系,保持沟通,相信教友关系依然亲密,也能彼此关心;有朝一日,若弟兄姊妹回流香港,良好的关系有助教牧继续牧养工作;林牧师表示:「留港或离港都是各人的选择,希望大家能彼此祝福和支持。」

太太爱屋及乌,与林津共同照顾家中各种小动物。
太太爱屋及乌,与林津共同照顾家中各种小动物。

(访问、撰稿:李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