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的使命

第56期专题文章—2018年6月号

叶汉浩
本院助理教授
1. 真实的夹缝

在夹缝的生活中,只能在回程机上才有一点空间观看「逆权司机」这电影,带来的震撼不单来自电影的拍摄质素及演员的表现,更是来自上年在韩国亲身聆听当年社运参与者的分享,同时亦有感电影的处境与今天香港困局的相似。故事没有英雄,主角是活在夹缝中的普通市民,贫穷、单亲爸爸、没钱交租为了争取一单能帮助交租的生意而接载德国记者到光州(当然原本主角根本不知那外国人是一名记者,亦不知这行程有多危险)。电影不是强调他有多英勇,反而是把他的人性阴暗面都拍了出来。市侩和出卖朋友都是他活在夹缝空间下的倒影,他不单生活在资源的夹缝,也生活在资讯的夹缝中,被主流传媒的谎言报导误导下,主角完全不明白光州所发生的一切及学生运动的动机,直至他身在其中,目睹一个一个平民倒下,他才醒觉,亦使他看见真相,看见他的使命,最后决定要帮助记者把真相公诸于世。在这电影中,没有英雄,只有活在夹缝中活出使命的例子。

今天的香港,我们都愈来愈感受到那夹缝的真实。股票市场创历史新高的同时,有创历史新高的21万人住在劏房。哥尔夫球会可用1000元租下170公顷土地,但有人要用6000元租150呎的劏房。在政府呼吁包容因太忙而犯错的司长的同时,他们在没有任何法理基础及实质证据下DQ(disqualify)了年轻参选人;在公立医疗系统严重爆满的同时,政府及建制政党继续通过一笔又一笔的巨额超资基建;个人生活而言,香港人很难不活在各式各样、有形无形的夹缝中,住在「狭」缝已是香港人每天面对的无情事实。香港的教育制度仿佛就是训练顺民的摇篮,不问思考只求答案、不求人生价值只求学位一席,近日更开始尝试以政治立场影响教育的方向。或许我们都感受到那份巨大的势力,我们都感受到高墙的冰冷与坚硬,也许我们会与逆权司机主角早期的看法相似,我们都不能改变什么,倒不如活在自己的世界享受仅有的空间吧。也许我们都有这想法,事实上,近期每次回应政治事件都比以往多了一份压力。多写一份学术论文不是更好吗?少一个机会被攻击不是更安全吗?这些现实中的夹缝不单使我们生活困难,更在蚕食或扭曲我们的价值,驱使我们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对社会或邻舍漠不关心,另一个方向是走向仇恨或失望,但两者都会使我们忘记自身的使命。

面对夹缝的时代,信仰的力量不单是寻找方法(How),更重要是寻找一个视野让我们有正确的态度与方向,同时亦让我们能站在正确的盼望上,活出使命。事实上,新约圣经时代亦同样处于一个充满张力的夹缝处境中,由Augustus开始的罗马帝国,历史上称为Pax Romana罗马和平盛世。但这表面的和平其实是建基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操控政策之上。新约圣经的教导不是抽离现实的教导,很多新约中的教导都是前设了这些夹缝处境而提出的。忽略这点很容易使我们以为圣经视社会问题如制度问题如无物。事实是,新约圣经是有强烈的处境性,但同时,圣经作者的关注不会停在制度的层次之上。从这向度出发,下文将主要从腓立比书的处境出发,了解腓立比城的夹缝处境。再尝试寻找保罗如何在书中提醒活在腓立比城的信徒,如何在帝国拓展的夹缝中,活出基督的样式。

2. 帝国的夹缝

腓立比城是罗马的殖民地,而殖民地亦是罗马帝国操控的工具之一,透过建立帝国的制度及运作模式来展示及建立罗马价值。[1]罗马帝国在军事上的强盛不用在这里详述了。在政治上,罗马帝国崛起的初期,罗马君王期望利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建立一个易于被操控的「和平盛世」。当然这不会是真正的和平,这表面的和平背后却是充满压迫与操控,人心却是充满不安与愤怒,罗马亚史学家Tacitus曾经这样形容当时的罗马盛世,「他们制造了一个沙漠,然后称它为和平。」他们用各种的手段来把不同的声音都压下了。

2.1 自利、争竞与把人物化的价值观。

在这盛世的背后,罗马帝国的贫富悬殊现象却十分严重,学者保守估计最低限度贫富的比例大约是9:1。[2]政治制度上,元老院的议席被Augustus由1200人缩减至800人。[3]社会上流行的价值观亦对基督教充满挑战,对当时约有二千万的奴隶,罗马社会只视他们为工具及物品,与基督教所强调的爱邻如己相距甚远。而在不同的价值中,经济利益的考量成为罗马帝国一个重要因素,这主导的价值大概可追溯至公元前146年了,在彻底打败希腊的古迦太基战役(2nd Punic War)后,为罗马带来大量战利品,这些经济上的利益为罗马带来人与人关系上极大的转变。[4]主要是因着财富的分配是根据权贵在社会所获的荣誉(honor)来分配的,结果是为了争取更大的利益,权贵之间在不同层出现更大的竞争。罗马历史学家路斯提乌斯(Sallust)更指出,这现象亦为贫富两个阶层的人民带来了很大的张力。路斯提乌斯更进一步以「先是爱金钱,之后是权力。而贪是万恶之根,而贪婪把原来社会重要的价值基础如忠诚、诚实等都动摇了」来形容罗马的社会。[5]

除了这些经济利益主导的价值观外,「压榨」与「把人物化」也是当时其中一些主流的价值观。这些价值的来源主要是源自经济与政治的权力不均,而在众多不均的分配中,土地的分配与奴隶制度是其中两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在第一世界初期,土地都被有财力的地主所垄断,他们藉男丁参军的机会,把更多土地都据为己有,把原有的土地不均问题更加激化了。[6]

另一方面是要管理大量奴隶的制度,当时奴隶在数量及所涉及的工层面都是十分广及深的。数量上,奴隶的数量大约占整个罗马帝国的人口三份之一,同时他们所涉及的工作范围亦十分广,由在农场或矿场提供纯綷的劳动力,到在大户人家(household)中提供十分专业的服务,当中包括会计、教导及代表主人作远程贸易的代表。要管理如此庞大的奴隶制度,罗马政权用了很多不同的方法,不能在这短文一一介绍,但其中一个最核心的价值就是把奴隶物化,以致他们可以以任何方式奴役他们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亦可以把他们以物品般买卖。要达到这样的经济目的,他们首先要把奴隶物化。这种物化先是透过法律,再透过日常生活中对待奴隶的方法与态度,最后成为整个帝国的一种价值。这种物化的价值,更成了罗马帝国其中一个主要的经济价值。

这些经济主导的制度配合强大的军事威吓,使第一世纪时期的人与人的关系都被这些制度背后的价值所主导了。例如,强调了个人的经济利益、把弱势群体物化、及利用经济优势来争取个人的荣耀及操控弱势群体等,可惜当时的政治制度亦未能提供盼望及出路,革命更是遥不可及的幻想。作为一世纪的基督徒还有什么盼望?如何活在如此夹缝?以透过腓立比书来作一点反思。

3. 腓立比书中的夹缝使命

腓立比书其中一个容易被误读的向度,就是以为保罗在教导正面对各样挑战与压迫的信徒接纳一个离地的教导。因为喜乐(名词及动词)很多人因为这书出现了共14次这字,所以有很多人会认为保罗所教导的是一种真空的喜乐,不用理会处境只管喜乐的离地教导。事实上,保罗在写腓立比书的时候是清楚当时腓立比信徒正面对不同层面的夹缝,特别是当他们面对主流价值的冲击时,不能理解为何保罗会为主而受苦。[7]亦不能明白为何这服侍人而不是受人服侍的主竟然可以得着最高的荣耀,保罗正正要回应的是,真正的喜乐不是跟随罗马价值而得的,而是活出天国国民身份而得的,是一种在夹缝中活出召命的喜乐。以下部份是尝试点出如何在腓立比书中,寻找这夹缝召命的秘诀。

看见黑暗,仰望上主

保罗在腓立比书所关注的,正是如何能够在夹缝处境中活出召命。而当中第一个重点是看见黑暗,看见问题,看见与召命相违背的价值。这种看见,是活出召命人生的基本。我们的召命从来不是在真空的处境中发生,亦没有假设社会或世界会接受我们的价值,相反,我们的召命从来都要预备面对黑暗。在腓立比书中,亦不乏正面面对这些黑暗的例子,例如在一章15至17节,保罗便清楚的指出当时有部份传福音者不纯的动机,在2章3至4节亦暗示当时充斥着的自利、贪图虚荣、只顾自己的事(2章21节再回应)等主流价值。看见黑暗是重要,因为没有面对黑暗的预备,我们的信仰便容易离地,亦失去了对世界的影响力,因为这根本不是召命的本质。同样,只停在世界的黑暗也会令我们失去回应召命的方向,有时也会令我们跌入失去信仰的力量。所以,看见黑暗的同时,更要学懂仰望上主。仰望上主不是抽象及阿Q的表达,而是积极地寻找属天的盼望就是天国的价值与榜样。这两点亦是保罗在腓立比书极重要的劝勉。

仰望属天的价值

仰望上主是指我们相信我们既要回应黑暗的制度、人和事,但我们的盼望不在这世界的制度与价值。像保罗在3章20节指出,「我们是属天上的国民,并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稣基督从天上降临。」意思是,我们是有与这世界不一样的价值,我们行事的因与盼望的结果是与世界不一样的。在腓立比城中,面对保罗因传基督而入狱,在世界的价值观而言是失败及没有荣誉甚至是羞耻(shameful)的表现,亦是这世界的价值导致腓立比信徒群体中出现了不安与争论,亦因此失去喜乐。保罗要在腓立比书重新提醒他们,捉紧天国价值的重要。而面对现今黑暗的世代,我们不要忽略鉴察我们行事为人的动机,因为黑暗世代最危险的地方就是使抗衡黑暗者都成为黑暗的同道。在腓立比书中,保罗在1章16节提醒我们爱及2章4节关顾邻舍仍是面对黑暗时重要要持守的价值。没有了爱又没有了邻舍,我们很容易跌入自义与仇恨的危机。面对黑暗的人与事,我们仍要持守保罗在罗13:9及加5:14所说的,「律法都包括在爱邻如己这一句话了。」对今天的基督徒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跟随这世界寻找果效,而是跟随基督寻找使命。只看着果效,我们或许会失望。看着使命,使我们有力量。

仰望奴隶的榜样

腓立比书另一个给基督徒活在夹缝的信息就是学效榜样,保罗在3章17节清楚提出,「弟兄们,你们要效法我,也当留意看那些效法我们榜样的人。」保罗亦在林前清楚的教导,「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可见,榜样既是保罗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也是信徒的召命。我们既要学习基督,也要成为世人的榜样。在腓立比书中,保罗展示了四个见证作榜样,就是保罗自己、提摩太、以巴弗提及耶稣。他们都展示一些如何活在夹缝中的价值,他们都选择与世界不一样的价值,及以邻舍为中心的生命。其中最核心当然仍是基督,在2章6-7节所展示的耶稣就是那位本有神的形象,却选择进入夹缝成为人的样式,更是人制度中最低下的奴隶形象。耶稣所展示的奴隶形象,不单是愿意服侍,更是用最低下的身分,不为自己的利益,更重要是看不见希望下,仍愿意在夹缝中实践使命。祂没有在制度上带来改变,但却为人类带来很大的改变。这榜样既是我们学习的样式,也是我们的呼召,所以,保罗在描述其余三位的见证,也流露相同的价值。就是选择不以自己为中心的价值,在夹缝中选择属天的价值,就如保罗在1章23-24节;提摩太在2章20-23节及以巴弗提在2章30节中所展示的都是与基督相同的价值榜样。

活在夹缝的启示

活在今天的香港,我们既要认真面对黑暗的世代,但不要被黑暗支配及吞噬。我们既不能视黑暗的事不存在,或以沉默的形式站在压迫者的一方。但同时我们亦要防备黑暗带来的另一个危机,就是被黑暗的存在而带来的无力感,仇恨与失望所支配,忘记了夹缝中的空间,忘记我们在这个世代中的使命。在我个人而言,面对如此庞大的贫穷问题,我们很容易会失望与气馁,但过去的神学训练与服侍贫穷人的经历告诉我,在这夹缝中仍有很多召命的空间,所以我会继续作贫穷教育的工作,利用每次上台的机会带出爱邻的教导。或许我不能带来任何制度上的改变,但这是我的召命,也希望成为一些人的榜样。昨天听了神学院学生音学会「延续」,用最后林思汉同学的一句话互勉,希望我们在这乱世「不要只为争取好人的光环,仍要坚持弹奏出自己的旋律。」这种坚持中的旋律,也许就是我想说的夹缝中的召命。

Footnotes

  1. ^ Brian Campbell, The Romans and Their World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2011), 15.
  2. ^ Steven J. Friesen, “Poverty in Pauline Studies: Beyond the So-called New Consesus,” JSNT 26 (2004): 340.
  3. ^ Alex Hon Ho Ip, A Socio-Rhetor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Letter to Philemon in Light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 Exhortation to Transform a Master-Slave Economic Relationship into a Brotherly Loving Relationship, WUNT2 444 (Tübingen: Mohr Siebeck, 2017), 140.
  4. ^ Ip, A Socio-Rhetorical Interpretation, 126.
  5. ^ Sallust Cat., 10.2ff.
  6. ^ Colin Adams, “War and Society,” i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Greek and Roman Warfare,vol. 2, ed. Philip Sabin, Hans Van Wees, and Michael Whitb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199. 土地拥有的不均,更造就了一个以压榨为主的经济制度。地主们开始以 (Latifundia )土地分租的模式管理土地。地主一般会把最肥沃土地留给自己,然后用大量奴隶来生产当时有大量需求的农产品(Cash Crop当中包括葡萄及橄榄等),再以高昂的租金把次等土地租给没有土地的农民,对没有土地的土地租用者而言,会因为租金的高昂而受着极大的经济压力。
  7. ^ Paul A. Holloway, Philippians: A Commentary, Hermeneia (Fortress Press, Minneapolis,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