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期外地交流分享——2025年8月號
薛子樂同學(22’ MACS, MDiv)
素來受當代敬拜音樂(CCM)塑造信仰的我,選擇到耶魯神學院(YDS)交流是因為他們的聖樂學院(ISM)實在十分吸引。他們十分專注地培訓聖樂學人與工作者,並與Marquard Chapel(YDS的禮拜堂),以及Black Church Studies Program有著緊密的合作。我有幸地修讀了當代敬拜音樂,宗教民族音樂學,旁聽了一門黑人宗教與思想,並參與了一個黑人福音音樂詩班(總共有三個詩班!),更報讀了教會音樂技巧課程,深造了黑人福音音樂鋼琴與爵士鼓的技巧,實在十分豐富。
雖然對於大部份學院的高層來說,聖樂仍是傳統教會音樂:典雅、白人、風琴,甚至部份附近教會仍只希望請白人的風琴師,但一眾教授極力擴張對教會聖樂的界限,把黑人,拉丁教會傳統與實踐,以致西方當代敬拜音樂對全球的影響與連繫,甚至世俗音樂的宗教與神聖性皆放進課程當中,彰顯出聖/俗二分的張力與融和。因此,ISM更多是以民族音樂學(Ethnomusicology)的方式,透過人類學方式認識不同信仰群體的音樂,聆聽當中的人和事。
在香港教會成長的樂手,往往更習慣於滿足教會的需求,以完成任務作為優先考慮。但是,在更鼓勵性與講求主動性的YDS,樂手質素有強有弱,但共通點是對自己的演奏與信念皆十分有自信。在YDS的幾個月中,除了在日常的Marquard Chapel崇拜彈奏,詩班演出外,我還有份出演了三次由同學自發舉辦的崇拜與音樂會。有些同學音樂水平高得不能參透,例如解構聖誕,同學希望在一個時空中交錯多首聖誕歌,呈現另類的聖誕氣氛(尤其在Trump重新上台後)。具體方法是他左右手名時演奏兩首聖誕歌。在當代敬拜崇拜中,該科目的教授也一同彈奏!縱使有時音樂質素良好,有時較為粗糙,但同學往往不卑不亢,把手中所有的最好的呈獻,換來眾人的欣賞與掌聲。另外,正如在黑人福音音樂詩班的體驗,教授(琴手/指揮)往往只在獻唱的早一晚才排練,沒有曲譜,並在排練過程中不停更改編曲與和聲,但並沒有人抱怨,或不停說自己做不到。反之,大部份班員的聲線沒有特別突出,但大家均樂於接受挑戰,並樂在其中,往往面帶真誠的笑容。在主日學級數的動作,加上只唱過兩次的曲目中,在落淚與歡樂的交錯中經歷信仰的高低起伏,身體與耳朵均被音樂模塑,更深認識信仰與群體!真係好正!
對於YDS來說,崇拜是十分重要而享受的事情。每天中午1120,任何課堂都必須結束,因為十分鐘後將會在Chapel舉行半小時的崇拜,自由出席。每天由不同的同學/團隊負責有不同形式,主題的崇拜,但大家十分珍惜每次服侍,並主動與不同有才能的同學配合,發揮創意。以崇基一貫的標準,更有不少是「蝦碌」,能更完善的崇拜。但是,只要細心欣賞與參與,總有能互相欣賞,進步,甚至未發掘的可能性於當中閃爍,甚至光芒四射。這種認真思考,節奏明快的崇拜,互相欣賞,進步,從容的態度,或許正是我們能借鑑的群體與崇拜觀。
篇幅有限,難以分享在YDS的全部經歷與學習。最後仍想在此感謝崇基神學院,拜訪全球首屈一指的神學院後,才發現崇基的教學水平,學習思維,甚至神學與聖經的知識學習上,絲毫不比YDS遜色,更是在資源差距甚遠的情況下達成。(Office職員的效率更是遙遙領先!)
晚生能夠在崇基學習,實在有賴你們的努力,是我的福氣。
衷心謝謝你們!
薛子樂(MDIV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