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来在雪中送炭的人——王家辉 (’95 BD)

第75期校友专访——2023年2月号

2021年10月,王牧师于就职礼上和前总干事苏成溢牧师合影。
2021年10月,王牧师于就职礼上和前总干事苏成溢牧师合影。

「有些事工我看为是『锦上添花』,我希望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工。」他淡淡地道出事奉心志,没有高谈阔论,也非振振有辞般道出,但从他温和的语句中,感受到坚定。在家辉牧师眼中,有些团体或肢体身处于边缘位置,受到的关注较少,他希望能够多牧养他们,就像是在寒冬中为他们送暖一样。

王家辉牧师就读于中华基督教会的幼稚园和小学,小学五年级信主,在中华基督教会成长,曾任职于银行。1995年毕业于本院神道学学士课程,1998年获按立为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区会牧师,先后于该会合一堂九龙堂、合一堂北角堂、梁发纪念礼拜堂担任堂主任。2015年,他出任本院教牧事工部主任、校牧及实践教育主任,直至2021年,他获选为该会总干事。

神学使人骄傲?

「在八十年代尾,香港也经历了一次移民潮,教会的牧者和宣教师不停换人,严重缺乏教牧同工。」他当时在教会已担当起团契团长和导师的职责,并参与不少教导工作,包括带领查经小组及于聚会分享信息等。由于担当着教导的角色,他开始思考是否需要攻读神学,于是向当时的一些教会长辈请教。「那个年代,有些长辈认为热心事奉已经足够了,不一定要攻读神学,太多神学知识会令人骄傲,信心就会比较薄弱。」所以,读神学的想法也就搁下了。

世事无常

1989年的一天,他突然接到警察的电话,表示婆婆出外时晕倒,热心的途人把她送往医院。当他看见一直照顾自己的外婆早上出门时还是好端端的,如今却趟在病床。外婆没有苏醒过来,数天后就安息主怀中,令他感觉人生既无常也无奈。于是,他再次积极思考应如何好好利用自己在世的日子。那一年,移民人数创高峰。完成了高中的他,已获一家银行聘请,接受种种专业培训和考核。为了慎重地考虑清楚牧职前路,他特意请了两个月假期于长洲静修,一方面好好思考,另一方面尝试领受由上主而来的呼召。

「在长洲的度假屋内,我每天都认真读圣经,在安静的环境中耐心等待上帝的启示和呼召。」然而,两个月过去,并没有任何神迹奇事发生,但储蓄则每日递减。他只好放弃修读神学的念头,打道回府。想不到「奇事」在回家后才发生,令他哭笑不得。「当我决定放弃的时候,圣经仿佛开始跟我说话。读先知书时,看到上帝对以赛亚和耶利米先知的呼召。祂也像是在问我同样的问题,呼召我成为祂的仆人。」这令他重新思考应如何抉择。「我向教会长辈吐露心声,又找了熟悉的许开明牧师,他是我小时候的团契导师,他爽快地答应推荐我入读崇基神学院。」虽然申请日期及教会的选拔时间都已过去,但幸好当时各堂会的牧师都给予他机会,推荐他成为公费神学生。

家辉牧师和太太翠湄当年一起参加宗教系系会,翠湄(前排)是主席,王牧师(中排左一)是副主席。后排左一是梁远耀牧师。
家辉牧师和太太翠湄当年一起参加宗教系系会,翠湄(前排)是主席,王牧师(中排左一)是副主席。后排左一是梁远耀牧师。
收获丰富

九十年代初,他表示神学院的教师人数不多,老师们但都令他印象深刻。「已故周天和牧师多次推荐我取得奖学金,令我深受鼓舞;陈佐才牧师则因为腰痛问题,风雨不改地去游泳,并邀约同学们结伴同『游』及共晋早餐,我和张亦农牧师 (’95 BA; ’97MDiv) 的出席率相当高;我还记得教书深入浅出的郭佩兰老师,因我和她在同一家组,故有较多机会相聚。当年,这位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课程的『郭丁』老师,因科科取得 “distinction” 成绩而获此绰号;江大惠老师就总是能和学生分享最新的神学知识,并以其「贴地」方式教授,令学生非常佩服。」入读神学院,他收获甚丰,除了遇上良师益友外,更找到同行一生的伴侣及事奉路上的好拍档。「她主修宗教研究,当时宗教系同学和神学组同学人数不多,大家一起修读必修科和参加各种活动。在芸芸同学中,因她有住宿舍,因此较多时间见面。后来更知道我和她是同月同日出生,所以对这女同学特别留神。」他露出腼腆的笑容,指在神学楼也孕育了不少对恋人。婚后,他和太太育有三名子女,牧职工作外,也要兼顾家庭。「作为牧师,我不能像其他家长在周末跟子女进行户外活动,上教堂就是我们的家庭活动,子女自小已习惯和弟兄姊妹一起参加主日学和崇拜;牧师宿舍和堂会距离近,我也尽量争取时间和他们见面,接送上学放学,在开会前抽空和他们吃个下午茶等⋯⋯」他微笑说:「孩子上教会就能常常见到我,听我讲道是活动之一。有一段时间,我在主日崇拜中特别安排向儿童讲故事的时段,子女都坐我旁边听故事。」

家辉牧师在教会跟小朋友讲故事,坐在身旁(相片右边)的就是他的儿子。
家辉牧师在教会跟小朋友讲故事,坐在身旁(相片右边)的就是他的儿子。
神学教育

回望过去在堂会事奉的日子,他直言初为牧者时会不自觉地争取别人认同,在意别人的意见,不知不觉地构成一种压力。后来,事奉渐久,人也渐趋成熟,开始逐渐建立起自己一套牧养方式,并思考上主如何看待他的事奉,也多留心言行免绊倒人。「作为牧者,“being” 比 “doing” 更重要。大家并不会因你有何等功绩而信服你,反而观察你是否能够表里一致。」如今,他希望透过事奉对社会上其他群体带来正面影响。「我们不应只停留在教会的墙内,如何把自己所推展的事工,所宣扬的信仰或价值影响弟兄姊妹,而这些弟兄姊妹或许是公司高层、学校校长、大学教授、幼稚园老师、医生或社工等等,再由他们于不同的位置发挥影响。」

2015年,他回到母校崇基学院神学院担任校牧,面对神学院规模的转变,大学对老师的要求也提高。「他们担子很重,不但要努力迎合大学对老师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要求,同时学生也期待在课余时间跟老师多相聚、沟通和分享;为了培育更明白教会处境的牧职人员,老师也须和本地堂会保持一定的联系。」他也深深明白神学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建立关系以及当中的重要性。「神学院安排家组的原意就是希望老师和同学可以多交流。」他认为以往和学生一起吃宵夜、观看足球比赛、参加海外交流学习团等活动,都有助师生打成一片。「活动每有老师参加,同学都感到特别开心。他认为神学生日后成为牧者,在讲坛上宣讲信息,台下牧养弟兄姊妹,神学教育并不只是知识和理念的传递,生命获建立也是重要的一部份。「现在不少人移民,相信课堂上老师未必有机会谈及这些话题,若在茶余饭后可听听老师的想法,相信神学生一定受益。」

蜜月时,一对新人带着父母往加拿大度蜜月,摄于Alberta的班芙国家公园的露易丝湖(Lake Louise)
蜜月时,一对新人带着父母往加拿大度蜜月,摄于Alberta的班芙国家公园的露易丝湖(Lake Louise)
雪中送炭

现今,香港正值八九年后的另一次移民潮,就此问及王牧师曾否考虑移民。「香港教会有很多需要,相信上主对我的呼召也是留在香港服侍留港的弟兄姊妹;况且,家中长辈和很多认识的朋友仍在香港,所以不会就此离开。虽然很多人离开了,但也有更多的人选择留下来。教会少不免弥漫着离愁别绪,部份留下来的人或多或少感到被遗弃,这也是难以避免的。我希望在这段时间多些关注教会和教友,也很希望能够牧养留下来的人。」天气不稳、风高浪急的日子,他只希望成为那留下来并能雪中送炭的人。

2021年9月上任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区会总干事一职后,他即马不停蹄地到辖下堂会进行探访及安排在崇拜中讲道,希望加强区会和堂会的联系。「身份的转变使我有机会和堂会领袖有更多机会接触、沟通和彼此学习,区会和堂会息息相关,如能好好合作,必定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为了能一一前往中华基督教会七十多间堂会证道,他的主日讲道已编排至2024年,部份特别的堂庆活动更编排至2028年。他希望在任期内,能继续协助区会和堂会栽培好接棒人。「移民潮会令教会某些岗位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我盼望在有限的资源和力量下,创造、寻找或维持一些空间和平台,让有心志的弟兄姊妹有发挥的机会,不让人才流失。」

子女都已经长大了,渐渐有自己的主见,家辉牧师表示要多聆听他们的意见。
子女都已经长大了,渐渐有自己的主见,家辉牧师表示要多聆听他们的意见。
后记

相对于行政工作和案头一叠叠的文件,他最享受的还是和弟兄姊妹相交。只要能够接触人,即使时间表排得满满的,他仍感到很雀跃。「我习惯清早回到办公室,先完成文件工作,好让同工跟进,然后就开始一天的会议和约见。我刚送别一位即将往美国进修的弟兄,完成访问后还有一个会议吧!下月我将出席普世教会协会每八年一次的会议⋯⋯」他缓缓地说,脸上挂着一贯的柔和与谦卑。担任区会总干事后,他接连获选为香港基督教协进会主席和继续担任《时代论坛》董事会主席。在2022年9月的普世教会协会会议中,他更当选为普世教协其中一位中央委员,可代表香港教会发声。在《时代论坛》的报道中,他表示当选后要承担更多责任。「若然上主使用这个微小的声音,让世界关注香港情况,亦在两岸教会之间成为一道沟通的桥梁,我也认为是责无旁贷的。求主恩助!」[1]

(访问、撰稿:李广平)

  1. ^ 胡清心、麦嘉殷:「王家辉当选普世教协中央委员,全体大会关注弱势群体遭歧视」《时代论坛》(2022年9月7日)。浏览网址: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69711&Pid=102&Version=0&Cid=2143&Charset=big5_hks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