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恩典路,憑信踏一步

回首恩典路,憑信踏一步

回首恩典路,憑信踏一步
回首恩典路,憑信踏一步

8月1日了……想起崇基前院長沈宣仁教授最喜愛的一篇講章── “To the Promised Land”中 John Henry Newman的一句── “I do not ask to see the distant scene—one step enough for me.”「我不求望見遠景──一步於我已足」。

每次回望歷史,發見主的恩典,才有力量踏出一步……

三十一年前(1983年),進入香港中文大學就讀,主修歷史。未幾在大學校園決志,成為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會友。受當時大學校園團契「信仰與學科整合」的風氣感染,對中國基督教歷史萌生濃厚興趣,走上了研究中國基督教的不歸路,先後於1989年及1995年以中國基督教史為題,獲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一直堅信,中國與基督教,是上主的雙重召命。與此同時,自1986年在循道衛理安素堂受洗後,感主恩深厚,積極參與教會事奉。1990年在陳崇榮宣教師安息禮拜上立志獻身。期間曾修讀神學課程,並於1999年受職為循道衛理聯合教會義務教士。

二十一年前(1993年),加入香港建道神學院,在教學之餘,兼任「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的行政及研究工作,正式參與神學教育及中國事工。建道是一所具悠久歷史及傳統的福音派神學院,十一年(1993至2004年)間,目睹並參與了這所百年老店的更新與轉型:如何在堅守靈命培育及福音使命的同時,加強學術研究及中國使命的尋索。這不僅塑造我的事奉方向與模式,也深化對神學教育的理解及召命。

十年前(2004年),轉職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事奉環境雖有改變,但對中國基督教及神學教育的召命與委身,卻始終如一。崇基作為華人社會唯一附設於公立大學的神學院,更讓我在回應及實踐上主召命時,能站在不同平台,開拓視野。其立足於普世及大公傳統,也有助進一步思考基督教在多元的中國文化處境中的位置與角色。這十年間,竟也目睹及參與了崇基如何在自身的傳統中的銳變與更新:與本地教會關係的拓展深化、與中國內地學術界、神學教育界及教會界的聯繫合作、與國際神學教育界的交流、教師團隊的增加建立、學生群體的擴大及多元化、研究及出版事工的深化、校園硬件的優化、堅持對本地社會的關懷……為自己有幸參與其中而感恩。

轉眼間,加入崇基神學大家庭正好十年。從沒想過,自己竟要負起神學院院長的職份。回想過去,發現自己的人生中有不少「偶然」,但這些「偶然」卻為生命掀開了重要一頁,甚至改變人生的軌跡。三十一年前,中大入學試放榜,純粹以獲取錄機會來選科,糊裡糊塗地入讀歷史系。後來又盲打誤撞地作了神學院教師。今天,也在完全沒有充分預備下,要承擔神學院院長的職責。自知能力不逮,蒙同工錯愛薦舉,為回報上主及崇基厚恩,願意勉力接受挑戰,甘願改變人生軌跡,承擔重責,學習走信心之旅。

如果用一本書來比喻人生,我在建道的十一年及崇基的十年,無疑是十分充實與精彩的第一及第二章。我正要面對的,是如何進入第三章。偶爾有人會說我寫書的生產量很高,但其實,個人生命這本書的撰寫,卻仍未完成。我不知道這本書會有多少章,結論又是如何。我可以作的,就是堅守上主的召命,忠心完成當前的責任。 「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卻已經託付給我了。」(林前九章17節)「蓋行此若情願,必受報;若心不甘,余猶受其責任之託。」(馬禮遜譯本)

20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