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出來的釘子—林美恩(10 MDiv)

第52期校友專訪—2017年5月號

はじめまして、林美恩と申します(初次見面,我是林美恩!)

林美恩,2010年神道學碩士課程畢業,現為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及美國聯合衛理公會的外派差遣員,受差派到日本宣教。2013年4月起,她開始在日本基督教團岡本教會服侍。2017年2月開始,她轉換到日本基督教團神戶聖愛教會事奉,專責教會及教區的青少年事工,亦有機會參與支援福島受災者的事工,並與其他國家的教會一同推廣反核的信息。

美恩本科攻讀職業治療。畢業後兩年,於循道衛理沙田堂任職宣教幹事。後來入讀本院,於2010年神道學碩士課程畢業。為增加宣教經驗,她曾到台灣長老教會大光教會、日本奈良國際基督教中心實習,及到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澳門堂及社會服務中心作差前訓練,也曾到韓國監理教大學作交換生一年。

日本宣教

自小在基督教家庭長大的美恩,爸爸來自筲箕灣潮語浸信會,媽媽來自循道衛理聯合教會。自幼已洗禮的美恩,小學時代的教會生活不愉快,升中學時,她就沒有上教會了,後來輾轉到循道衛理愛華村堂參加少年主日學,重新回到教會。1997年接受堅信禮後,開始參加青年團契,升讀大學時擔任中學生團契導師和參與敬拜隊事奉,逐步投入教會生活,也萌生全職事奉的念頭。

出る杭は打たれる(突出來的釘子會被錘下去!)

大學畢業後兩年,美恩到循道衛理沙田堂任職宣教幹事,正式開始全職事奉。「那時,偶然看到會訊中一篇在日宣教士的分享,文章提及某調查結果顯示,有兩成以上的受訪者對基督教有興趣,但日本的基督徒人口卻不足總體的百分之一。這可能是因為日本人都避免做『突出來的釘子』吧。」美恩提及,日本有句諺語「出る杭は打たれる」,這可顯示出一點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人着重群體精神,故此大多避免做一些與眾不同的事,例如:接觸基督教,以免成為非基督徒中間那「突出來的釘子」。

巧妙安排

「日本宣教的需要在我心中揮之不去。」在教會宣教幹事訓練中,美恩認識到一位來自其他教會,已在日本短宣一年而回港的宣教幹事。她參加前往日本的短宣體驗團,在日本東京進行街頭宗教問卷調查,以了解日本人對宗教及基督教的看法,又到日本的教會參與崇拜。

在問卷調查的過程中,美恩感受到日本民族的「距離感」。「有關日本的文化、社會及宗教等問題,他們都樂意回答。但一觸及個人層面的問題,日本人都會以各種理由禮貌地脫身。」美恩對此大惑不解,她也發現在日本教會的崇拜中,很少看見年青人,中年會友也寥寥可數,教會老化的問題很嚴重。凡此種種,美恩似乎看到日本教會年青一代的孤單和無力感,也會影響年青人到教會參加聚會,於是,美恩向上主立志要服侍日本年青基督徒,並要成為他們的同行者。

美恩和年青人打成一片,上圖是和他們往兵庫縣北部品嚐長腳蟹的一次火鍋聚會。
美恩和年青人打成一片,上圖是和他們往兵庫縣北部品嚐長腳蟹的一次火鍋聚會。

初到貴境

初到日本的美恩,對當地語言、文化、風俗都未能掌握。「很多時候,我都只是一知半解,甚至可以說不知道自己有什麼不明白,也沒有足夠的語言能力去發問。」美恩眼中的日本人非常禮貌,為了不傷害大家的感情,很多時候,他們都不直接指出問題。所以,即使美恩做得不恰當,他們也大多選擇沉默。

當美恩的身分要由客人過渡成日本人的宣教師時,則經過了一段不短的「檢疫期」。「日本人很好客,對客人亦很友善,把他們照顧得很周到。」但身分要由客人成為一份子的時候,美恩卻感到有點挫敗:「日本人會跟你客客氣氣地相交,到了一個令他們安心的階段,才會真正接納你成為他們的一份子,這可以是兩三年或者更多的時間。」面對「檢疫期」,美恩鼓勵自己:「努力克服,耐心等候!」

面對寂寞

一個人在異鄉,家人和朋友都不在身邊,美恩可有感到寂寞?「我懂得如何分辨「悶」和「寂寞」。初來日本時工作量不多,常感到「悶」,我會看書、「煲」劇、做運動、下廚、吃東西等等解悶;但「悶」的時候,若想找個朋友陪的話就不太容易,這個狀態我才會稱為『寂寞』。」面對寂寞,美恩也有妙法:「跟香港朋友whatsapp、默想、禱告或早點睡吧。」

美恩也常常想起那出生不久便因被希律追殺而逃難至埃及的小小耶穌。那無助的小耶穌令美恩想起自己。「在香港我不費吹灰之力能做的事,在日本就像嬰兒一樣要重新學習。主耶穌降世成人也經歷許多不便,希律的追殺就像我遇見那生氣得像要殺人的上司。」面對孤單和無助時,美恩有時也會埋怨:「小小耶穌還有約瑟和馬利亞在身邊,卻没有人在我身邊陪伴我。是我太遲鈍,未能察覺上主的供應?還是太善忘,不記得上主及時的幫助?上主對我總是沉默的。」

學習理解那個N

「人總會期望其他人或上帝以合我們意的方式回應自己,結局不似預期則令人失望。」在日本,美恩即使以同樣的努力,也不能達到同樣效果,她開始放下自己的期望,這恰恰是認識和了解日本人的反應和思維的第一步。「當放下期待時,我彷彿感受到他們的沉默背後的千言萬語。」

「在香港推展事工,決定好時、地、人、資源等因素便可,在日本,他們總有N樣(編按:很多)因素要考慮,我仍然在學習如何理解那個N。」美恩口中的放下期待是她深諳在香港成長的她跟日本人來自不同的文化和風俗,合作可以互補長短,從而發現上主更豐盛的恩典。「要達到這理想,我學會而且仍然在學習如何在失望中保持盼望,不會因反應未如理想而否定上主和自己的工作。」

宣教工作的難題

美恩眼中的日本人能瞻前顧後,分析獨到和透徹,在工作進行前會作精密計算,並作好最壞打算及準備相應措施,若行動則必定會是萬全之策。「所以,博多站出現地陷時沒有人受傷,一周內回復原狀。」美恩對此甚是欣賞。在問題發生時能夠迅速反應,當然是日本人獨有的能力,但同時卻令決策變得相對緩慢,確實有時也令美恩感到無奈。

2017年2月,美恩到新職場事奉。盛放的櫻花像是在歡迎着她一樣,令她非常雀躍。
2017年2月,美恩到新職場事奉。盛放的櫻花像是在歡迎着她一樣,令她非常雀躍。

「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要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把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5:15)這是美恩一向所受的教導。但日本社會對宗教組織普遍存疑,有些教會為免引人反感而避免作公開的見證,也令美恩無所適從。「我期望可鼓勵他們發揮所長,在他們國家作出適合其社會和文化的見證。」

未來,日本教會將經歷青黃不接的問題;老齡化的教會總是把年青人看成勞動力,把教會的工作逐漸交託年青人協助完成。年青一代的信徒在未有足夠歸屬感的時候接力,實是一項挑戰。「教會也要學習如何放下各種固有規則,為年青人營造屬於他們的信仰實踐空間。」美恩希望能在日本教會作青年人的同行者。

我來自崇基

「很多人一想起宣教,就聯想起到基督徒人數較少的地區宣教,或建立教會,例如:前往佛教國家或穆斯林國家。對我來說,到堂會服侍年青人,參與照顧來自福島受輻射影響的小朋友,讓他們在神戶過個開心暑假,參與反核會議等等也是宣教的一種。」美恩認真地指出。「我來自崇基神學院,母校對社會議題和公義的關注對我影響很深。我曾上有關亞洲神學的課,當中涉獵其他亞洲地區的教會和神學家,會關注社會中弱小,並和受欺壓的人同行,我希望我的宣教工作也能如此。」在崇基學習聖經的解讀方法和歷史研究的方法,令她受用不少;神學涉及的領域很廣闊,令她感到宣教的實踐可以有不一樣體現,也可以更貼近社會。美恩也特別提及,來自瑞士的白德培教授(Tobias Brandner)千里迢迢,離鄉別井,學懂廣東話,於香港牧養囚友,教授神學,是她在宣教工作上的最佳榜樣。

經過一段不短的「檢疫期」,美恩開始漸漸融入日本教會。「對怎樣的人,我就作怎樣的人。」美恩深信上主能夠以不同的形式使用到日本宣教的人,她開放自己,花不少功夫去理解日本人,去感受和認識那微妙「距離感」背後的千絲萬縷,直至他們安心讓她成為一份子。

訪問/整理:李廣平